钧儒说史|禅让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从尧舜到王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继承方式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 , 那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的禅让制度 。 虽然在之后朝代更替的时候 , 这样的方式也频繁出现 , 比如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 但是人们都知道这并不是禅让中提倡的传贤 , 而是权臣篡位所必经的仪式罢了 。
钧儒说史|禅让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从尧舜到王莽
文章图片
尧舜禅让
不过在西汉末年 , 王莽的篡位却和其之后的禅让不太一样 。 在王莽篡位的时候 , 其赢得了大臣们的一致支持 , 而且当时刘氏宗族也还有着一定的势力 , 其之所以能够成功夺取皇位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大臣们都认为王莽确实是最为贤德的人 , 而非其掌控了绝对的权势 。
我们知道在秦始皇登基称帝之后 , 世袭制便成了唯一的权力传承方式 , 而且经过西汉长期的统治 , 这样的方式也已经深入人心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莽得到了舆论的支持 , 能够以禅让的方式夺取皇位呢 , 下面笔者将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
钧儒说史|禅让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从尧舜到王莽
文章图片
篡夺西汉帝位的王莽早期的禅让制及其理念的延伸
禅让制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因为儒家学子的宣传 , 在那之前人们对于三皇五帝时期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概念 。 不过随着儒家学者的演绎和整理 , 那个时代的故事才逐渐浮出水面 。 他们传说当时的部落首领尧舜在他们去世之前 , 都挑选了贤德的继任者 , 而不是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后人 , 这种做法也就是禅让 。
钧儒说史|禅让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从尧舜到王莽
文章图片
孟子对于禅让十分推崇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国内的政治制度还是依托于宗法制设立的 , 其本质观念是亲亲 , 即强调用家族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 而禅让制的根本理念则是尚贤 , 就是提倡让更有能力的人来担任更高的职位 , 这样的理念冲突让禅让制在刚刚被提出之后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 。 当时不少学者都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制度的看法 , 虽然其中的不少人都对尚贤的理念更加推崇 , 但是迫于社会的压力 , 他们并不能完全忽视世袭制的影响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他们只能提出一个折中的理论 。 那就是天道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 , 但是一旦统治者出现失德的情况 , 那么就会有拥有优秀德行的人取而代之 。 换言之 , 他们并不要求统治者在道德方面做到最好 , 只需要其保证底线即可 。 这种理论在《孟子·万章》中有如下记载:"匹夫而有天下者 , 德必若舜禹 , 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 故仲尼不有天下 。 继世以有天下 , 天之所废 , 必若桀纣者也 , 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 "
对于之前尧舜时代的禅让行为 , 韩非子将其解释为那时的统治者并不能依靠权力为自己获取利益 , 相反可能还要背负不小的负担 , 处于趋利避害的考量 , 他们才将权力交付给了有优秀能力的人 , 这样一来自己既不用担心社会的发展 , 又能减轻身上的压力 。
在这样的理念倡导下 , 禅让制中包含的尚贤理念才得以保存下来 。 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 , 处于战争的需求 , 越来越多平民出身的贤才被提拔进入政府 , 为各自的君主效力 。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对于亲亲理念的削弱 , 而尚贤的理念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虽然各个诸侯国中的君主和高层贵族的位置依然相对稳固 , 但是相比于宗法制社会 , 其社会结构还是发生了一定的松动 , 这也为之后禅让制理念的复兴提供了基础 。
钧儒说史|禅让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从尧舜到王莽
文章图片
战国四君子是选贤举能的代表人物
在秦汉时期 , 随着皇权的确立 , 统治者的统治合理性得到了确立 , 尤其是在天人感应理论提出之后 , 西汉刘氏的权力来源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解释 , 世袭制也逐渐深入人心 。 但是这样的理论在后来却对西汉皇室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 笔者将在下一节为大家进行详细叙述 。 西汉末年士人对于皇室的攻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