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中国网财经6月29日讯(采访人员 李婷)得年轻者得天下 。 近年来 , 由年轻人捧红的潮流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 潮牌市场趁势而起 , 催生了得物、YOHO!、nice等潮牌购物和社区平台 。 潮牌商业高歌猛进 , 资本纷涌而入 。
以“炒鞋”而为公众所熟知的“毒App”自2020年元旦更名“得物”后 , 依然负面缠身 。 6月29日 , 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称 , 监测期内共收集“得物App”有关负面信息8735条 , 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 此外 , “得物”在各第三方平台投诉不断 , 半年内仅黑猫投诉就激增1万余条 。
多余的“鉴定”?
6月 , 一位网友在得物购买了第一双Nike球鞋 , 收货后却发现并非新品 , 与客服的交涉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 他在微博中表示:“新买的球鞋开箱发现做工粗糙 , 发霉 , 脏痕明显 , 鞋垫logo都有点脱落了 。 客服竟然说产品没问题不能退 , 不满意可以转卖 。 ”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平台把关不力 , 球鞋品控问题此起彼伏 , 得物引以为豪的鉴定环节屡遭质疑 。 上述网友的经历并非个案 。
今年5月 , 浙江6频道1818黄金眼栏目报道称 , 消费者曹先生在得物鉴定一双售价10万元的限量款“红椰子” , 得物线上线下鉴定结果不一致 。 还未交易 , 曹先生就支付了5%的保证金近5000元 , 鞋面受损鞋盒里还有脏污 。
当红潮流电商平台得物陷入成长的烦恼 , 客诉率居高不下 。 新浪黑猫关于得物的投诉从年初的1.8万条激增至3.2万余条;聚投诉的投诉量为600多条;中国网财经采访人员统计新浪微博数据发现 , 仅在6月1日至6月28日期间 , 就有71位网友投诉得物;企查查数据显示 , 得物近期涉诉的26个案件中 , 其中有15个为买卖合同纠纷 。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货品质量问题、售后维权难、物流慢、乱收费、客服沟通效率低以及商品被掉包等 。 与上述网友的经历相似 , 不少消费者抱怨 , 经过得物鉴定的鞋子 , 收到后发现存在明显瑕疵 。 还有消费者称收到得物劣质鞋品 , 存在做工粗糙 , 脏痕明显等问题 , 穿过一两次就出现开胶等现象 。 而当消费者因这些问题提出退换请求 , 多被拒绝或仅以少量补偿应付 。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事实上 , 得物一直争议不断 , 平台售假问题由来已久 。 2018年得物前身“毒”因王思聪的推荐被大众所知 , 但平台售假事件层出不穷 , “毒App涉嫌售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
网经社发布的“2019年全国零售电商TOP30消费评级榜”中 , 得物由于平台反馈率、回复时效性、用户满意度得分较低 , 导致综合购买指数低于0.4 , 获得“不建议下单”评级 。
与之相呼应的是 , 企查查显示的媒体印象云图分析中 , “球鞋”、“炒鞋”、“投诉”、“退货”和“客服”等为主要关键词 。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此外 , 得物互动社区中涉及低俗不雅的内容也备受诟病 。 近日和讯网报道称 , 在得物平台上发现不少图文不符的照片 , 评论内容恶俗 。
平台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协《消费维权舆情报告》点名 投诉量激增万余条
图片

蒙眼狂奔的独角兽
得物于2015年孵化于虎扑论坛 , 最初以“毒”App独立发展 , 初始用户主要来自虎扑社群的粉丝 。 平台定位几经更迭 , 从主打潮流资讯和球鞋互动 , 到2017年逐渐完善电商服务 , 实现商业闭环 。 2020年1月1日 , “毒”App更名为得物 。 得物首创“先鉴定、再发货”的购物流程 , 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 目前 , 平台除了售卖球鞋 , 还增加了服装、配饰、手表、美妆、手办等潮流消费品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