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伤亡比26:1,这不是战争,而是屠杀( 五 )


据晋绥军总指挥徐永昌日记记载 , 重庆方面早在4月份就已掌握日军在中条山增兵情况 , 然而 , 何应钦判断 , 日军进攻中条山只是企图之一 , 更大企图是进犯洛阳(日军后来确实攻占了洛阳 , 但那是3年后的事情)和潼关 , 并窥伺西安 。 出于这种判断 , 中条山部分守军(包括孙蔚如部和炮兵团)在战前被调去防守黄河南岸 , 中条山防御被大大削弱 。 何应钦这一严重的判断失误最终酿成悲剧性后果 。 也许完全没有料到会如此惨败 , 何应钦的战役企图里只有作战决心 , 而无转移和撤退预案 , 黄河渡口甚至没有派出得力部队予以控制 。
第三 , 备战不力 , 持续作战能力太弱 。
尽管国军在中条山经营了三年之久 , 并吹嘘其堪比“马奇诺防线” , 但实际上疏于备战 。 以野战工事居多 , 罕有坚固堡垒 。 各守军之间的结合部、隘口、通道等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封控措施 。 日军发起进攻后 , 就是首先沿着各军结合部和山间通道实施扫荡式攻击的 。
战前潜伏的日军特种部队在总攻发起后 , 精打要害 , 直捣黄龙 , 不仅瘫痪了国军指挥中枢 , 而且配合主攻部队炸毁国军弹药库 , 焚毁医院和物资仓库 , 导致开战不久国军就陷入缺弹无粮的悲催局面 。 自古打仗就是打后勤 。 一方兵精粮足 , 一方缺粮少弹 , 这仗还怎么打?有资料说 , 日军在战前派遣奸细打扮成商人混入中条山集市 , 以高价买走大量粮食 , 导致国军粮食储备严重不足 。 是真是假 , 姑且不论 , 但饿着肚子去打仗 , 国军恐怕做不到 。
就武器装备而言 , 国军也与日本相差悬殊 。 姑且不说没有空中支援 , 国军的重武器也很少 , 炮兵更是极度缺乏 。 日军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500余门 , 国军仅有数十门 , 而且分散在各个部队 。 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司令部设在马村 , 其外围仅有两挺重机枪防守 , 而战役开始后日军利用特种部队迅速解决掉机枪阵地 , 司令部也就保不住了 。
更重要的是 , 国民党在大战前夕对守军进行调动 , 可谓自毁长城 。 最有战斗力的第4集团军孙蔚如部被调走 , 该部是西北军的老底子 , 战斗力强 , 被卫立煌称为“中条山铁柱子” 。 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 , 都是作战能力一般的部队 。 而按照当时国军战斗力并参照以往经验 , 单从兵力数量上必须超过日军三倍方有取胜可能 , 况且守军中还有不少杂牌军 , 它们与中央军貌合神离 , 打起仗来很难协调一致 。 还有 , 中条山守军唯一一个炮兵团也被调走了 。
第四 , 国共失和 , 两党几无战略配合 。
中条山战役发生在蒋介石制造国共摩擦尤其是两次反共高潮之后 , 而皖南事变刚刚过去不久 , 两党之间可谓旧恨未去、再添新仇 , 抗日统一战线面临破裂之虞 。 早在1940年 , 蒋介石就驱逐了中条山的中共抗日武装 , 并解散了群众性抗日团体 。 然而 , 此次大战在即 , 蒋介石意识到局面凶险 , 先是吁请后又命令八路军出兵配合作战 。 毛泽东认为 , 这不过是蒋介石的“激将法”而已 , 意在趁机消耗八路军实力并削弱我抗日武装 。
另一方面 , 我党从抗战大局出发 , 以民族利益为重 , 仍给予国民党某种形式的战略配合 。 5月10日 , 八路军129师对同蒲路平遥以南段、白晋路长治以南段、平汉路石家庄以南段各铁路线发起破击战 , 对增援中条山的日军起到迟滞作用 , 为国军突围赢得了时间 。 八路军同时还在其他方向发起常规作战行动 , 也是对中条山战役的一种策应 。
但是 , 从当时整个抗战形势看 , 日中力量对比仍处于敌强我弱总体态势 , 面对日军精心的战役战备 , 即使八路军全力支援 , 也未必能够改写战役结局 。 当然 , 从长期看 , 国军在中条山的惨败也给敌后抗战根据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 。 战役结束后 , 日军原本用于封锁中条山的几个师团得以回过头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集中扫荡 ,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