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专门为农村子弟设计的一条教育道路!
面对高考 , 中国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 一批人对它顶礼膜拜 , 推崇备至 , 感激涕零;而另一批人对它批评不断 , 诟病不满 , 甚至要为此移民 , 让孩子绕过这个教育模式 。 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高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 , 是从社会底层人士中选拔出一批以擅于死记硬背的人 , 然后以考试分数来分配身份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模式 。 这种模式被中国人形容为"鲤鱼跳龙门" , 这种人生游戏类似于轮盘赌 , 对着广大农村子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 甚至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 只要这个希望存在 , 他们就可以忍受最无聊、最没有价值的人生 , 因为他觉得自己子子孙孙中总有一个人有可能借助这个模式 , 完成龙门的一跃 , 摆脱"人为刀殂我为鲤鱼"的命运 , 尝一把"我为刀殂"的快感 。 由于科举考试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设计 , 所以他对教育的要求是很低 , 它不需要你有独立思考精神 , 也不需要你有创造力与好奇心 , 也不需要你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 这一些教育上重大的命题在科举考试中都不涉及 , 你只要能写一点锦绣文章就可以了 , 而且这锦绣文章就来自于那几本四书五经 , 加在一起不超过5万字 。 农村孩子从小去背的滚瓜烂熟就可以了 。 现在高考依然如此 , 他就是那几本教科书让你不停的去刷题 , 刷的滚瓜烂熟了 , 你就可以成功 。 一旦成功之后 , 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权力和社会资源是符合以最小博最大的豪赌模式 , 这对家境贫寒的农村子弟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 无论你家里多贫穷 , 你只要能给小孩买上几本四书五经 , 然后玩命的背诵就会有机会 , 你为此付出的唯一代价就是完整的人格的培育和独立思力的养成 , 而这对那些绝望的底层人民来说 , 失去这些东西并不是代价 , 因为他本来就没有 。 最近李总理发表的一个统计数据更让人意识到了中国的国情 , 那就中国人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以下 , 其中还有3亿多人在500以下 , 可以说非常低 。 而在2000块钱以下的人占了将近10亿 , 这就是中国国情的基本面 , 那就绝大多数人实际上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 有这么大的一个低收入群体 , 就为高考这种选拔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追随者 。 所以高考在中国具有最深刻的吸引力和崇拜 , 因为这种收入水平的人 , 他们除了通过高考这种模式之外 , 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任何其他的教育模式 。 所以中国还有一部分较高收入的人 , 比如一线城市的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人 , 他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 认为创造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完整的人和健康的体魄 , 以及高尚的道德才是教育的目的 , 他们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提供这方面的教育 , 那么他们肯定是无法接受这种"鲤鱼跳龙门"的教育模式 , 首先他们本来就不是中"鲤鱼" , 其次他们也不想成为"门中之龙" , 他们只想成为一个正直的、幸福的、有创造力的人 。 这种"充分发育的人"在高考教育模式中是被扼杀的对象 , 而中国的大学也只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也就是道德上有残缺的人 , 即可以"愉快的过着一种没有道德的生活的人" 。 所以 , 那些有道德理想的父母、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有追求的父母 , 对高考的理念肯定就是接受不了 。 但这样的人在人数比例实际上是非常少的 , 那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感觉好像他们也成为一种声音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更善于表达 , 有更多的资源来表达 , 所以他们的声音会经常能听见 , 但实际上他们的数量是非常少的 , 真正发自内心的去追求高考这种模式的中国人占了绝大多数 , 只不过是他们的这种声音没有发出来 。 如果是投票的话 , 中国人是99%以上的会选择高考这种模式 。 中国的高考它实际上是为农村子弟(大量月收入1000以下的人)所提供的一种赌博性教育模式 , 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 , 奈何赢家的回报太高而让人欲罢不能 。 这对有真正教育理想的人来说是不具吸引力的 , 所以这些人必须自己早做打算 , 准备好移民或者送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 。 但即便如此也要趁早 , 因为人格是在12岁以前就形成了 , 有条件的话可能小学就要送出去 。
推荐阅读
- 如何把一盘好棋下烂的秘籍
- 古代“高考”公平吗?以唐朝为例 | 新潮沉思录
- 被洪水冲毁的田地还有流转费吗?
- 广西农业农村厅|河池环江:扎实做好汛期农业防灾减灾防范工作
- 顶替|被顶替上大学陈春秀再次发声求助 两个高考生 命运被改写
- 别掐灭农村孩子的希望
- 今年的高考作文全国Ⅰ卷之思考
- 社会大爆点|高招录取8月启动,预计总录取人数超去年
- 中科院: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竟然如此悲惨!
- 迷途的羔羊|得有多么无知才会把“高考”看成“现代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