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二 )


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本文插图
同在“银河频道”播出的《大秦帝国之纵横》与《大秦帝国之崛起》在改名上得到的“待遇”便完全不同 。
“纵横”这个汉字词组在两国语言中同义 , 并且“纵横家”也是日文中的专有名词之一 。 因此 , 《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播出时 , 只加了一个副标题 , “通往强国之路” 。
而“崛起”却是同字异义 , 在日文中是一个名词 , 指山峦高高耸立的样子 。 因此 , 《大秦帝国之崛起》变成了《昭王 , 大秦帝国的黎明》 。 虽然“黎明”的修辞不如“崛起”荡气回肠 , 但是对于基本上只知道秦始皇的日本观众来说 , 以“黎明”概括昭襄王时期的秦国 , 的确更加容易理解 。
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本文插图
中国的古装剧在日本观众当中的最大卖点 , 就是豪华绚烂的制作 , 以及仙侠剧中宏大的世界观 。 为了突出这两种特性 , 虽然播出的频道有所不同 , 但日本的制作人们 , 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夸张的表达方式 。
中文“雾蒙蒙” , 日文“明晃晃”
中日两国共用的汉字在某种程度上 , 也成为了国剧“改名”上的最大阻碍 。 尤其当中文剧名中有古诗词的引用或化用时 , 不管是直接翻译 , 还是使用转换法 , 都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 。《孤芳不自赏》被翻译成《孤高的花》 , 虽然失去了“不自赏”这部分的意思 , 但还算是保留了基本的喻体;《风中奇缘》与《风中之缘》相比 , 虽然没了“奇”的部分 , 却留下了与剧情背景相关的“风中” , 与故事的内核“缘” 。
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本文插图
与此相似的还有《秦时丽人明月心》 , 日文剧名起作《丽姬与始皇帝 , 月下的誓言》 , 用“誓言”的表达替代了“心” , 并以男女主角代替了“丽人” , 与原文相比 , 更清晰地点出了言情的本质 。
《香蜜沉沉烬如霜》和《寂寞空庭春欲晚》便已然抽象到了一个无法直译的地步 。 因此 , 前者便被归为了“大女主”类型 , 译做《霜花公主~香蜜绽放的爱情》;后者则用了提取信息点的方式 , 改为《皇帝之恋 , 寂寞庭院入晚春》 。
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本文插图
如果说中文的剧名更像是一幅山水画 , 那么日文剧名大概可以算是书法练字帖 。 揉碎了山水画当中的墨色 , 重新组合成一种日本普通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 , 并且还会觉得相当华丽的表达 。
然而 , 这种解构再重构的方式 , 也不乏“翻车”的例子 。 《大唐荣耀》的日文名是《丽王别姬 , 花落中永远的爱情》 。 既与“大唐”无关 , 也与“荣耀”无关 , 只有“爱情”勉强与剧情沾边 。
“丽王别姬”这四个字尤其令人不解 , 剧中并没有出现一位以“丽王”为称号的角色 , 而这四个字的组成 , 明显是对“霸王别姬”典故的化用 。 然而 , 这部定位于唐朝中后期 , 以代宗李俶和其妃子沈珍珠为主角的剧集 , 和“霸王别姬”无论在时代背景 , 还是故事内容上 , 都对不上号 。
影视独舌|国剧“东渡”,为啥译名总那么“中二”?
本文插图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做《明兰 , 才女之春》则完全破坏了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的韵味 。
一方面 , 原词作者李清照的背景与女主角盛明兰有相似之处 。 另一方面 , 这一句词中对海棠花雨后“绿肥红瘦”的描述暗含着对季节变迁、人事变化的感叹 。 作为剧名 , 与盛明兰的成长经历也是相映成趣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才女之春”的描述就显得太过苍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