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90年前,中国的科学中心就在重庆这座小城( 二 )


“他主持的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 , 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 , 持续时间最长、成效特别突出的 。 ”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重来说 , 卢作乎在北碚从事的乡村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 还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
1927年 , 卢作孚担任峡防局局长后 ,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 并于1928年提出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 。 该馆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的雏形 。
1930年初 , 为筹建中国西部科学院 , 卢作孚到处奔走呼号 , 募集资金 , 得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支持 。 是年3月至8月 , 卢作孚一行考察了华东、东北 , 此行对卢作孚产生了强烈刺激 。 他在游记中感慨道:“他们(指日本)侵略满蒙 , 有两个更厉害的武器 , 为平常人所忽视:一个是满蒙资源馆 , 一个是中央试验所……别人已把我们的家屋囊括到几间屋子里去 , 我们自己还在梦中 。 ”
考察过程中 , 卢作孚为创建科学院作了多方努力 。 他广泛征集标本 , 采购各种科学仪器 , 拟定《科学院计划大纲》 。 在此期间 , 由于卢作孚的宣传和影响力 , 建立科学院的构想也得到了丁文江、翁文灏、任鸿隽、胡先骕等学界泰斗的大力支持 。
1930年 , 以开发中国西部宝藏为宗旨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北碚成立 。 院址最初设在火焰山东岳庙 , 1934年迁至惠宇楼 。 成立之初 , 该院设有陈列馆、动物园、兼善中学等6部 , 因受人才制约 ,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研究机构 。
1930年10月 , 化学家王以章来到中国西部科学院 , 用兼善中学的学生宿舍改建成化验所 , 建起了该院最早的研究机构理化研究所 , 并担任首任所长 。
1931年 , 农林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相继成立 , 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
“使外间的人都以技术的力量或经济的力量来帮助四川”
举办中国西部第一次科学盛会
1933年8月19日 , 星期六 。 这天上午 , 缙云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200乘滑竿首尾相连 , 蜿蜒若蛇 , 长约二里 , 向山上浩浩荡荡地进军 。 虽然人们都大汗淋漓 , 但这并不妨碍谈笑声传遍山谷 。
在这些乘坐滑竿的人中 ,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科学家 , 他们是来参加在北碚温泉公园举行的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 。 这场为期7天的会议 , 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次科学盛会 。
“这次盛会影响特别深远 , 不仅促进了四川与外部的科技、文化交流 , 也推动了四川的经济建设 。 ”刘重来说 , 当时卢作孚以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的名义 , 邀请中国科学社前来举办年会 , 就是为了增进科学界对四川了解 , 吸引更多科学人才帮助四川发展经济 。
正如卢作孚在《中国科学社来四川开年会以后》一文中所说:“在外间的人……常常是把四川当作野蛮的社会对待……今天以后 , 不单是要使外间的人都以技术的力量或经济的力量来帮助四川 , 以促成四川各种实业的经营 。 ”
当时 , 北碚条件艰苦 ,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如何迎接这些科学家的呢?
卢作孚二儿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写道:“1933年8月初 , 我的父亲派当时民生公司最大、最好的‘民贵’轮作为专轮 , 到上海去迎接出席年会的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家们……出席这次年会的中国科学社社员共118人 , 其中72人是乘‘民贵’轮到四川来的 。 ”
刘重来说 , 在年会前后 , 卢作孚还和多位中国科学社科学家频繁通信 , “从信中可以看到这些科学家极力扶持中国西部科学院的事业 , 所推荐的人才日后大多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骨干研究人员 , 为中国西部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
“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农林、地质、生物等4个研究所中 , 地质研究所贡献最大 。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指着陈列馆中年轻时常隆庆的照片说 , 1932年9月 , 年仅28岁的常隆庆经翁文灏推荐 , 由北平地质调查所来到北碚 , 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