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笔记|下一个是谁?,奥林巴斯终究还是没了

昨天看到一个消息 , 奥林巴斯将自己的数码相机业务转让给了JIP 。 奥林巴斯终究还是退出了消费级的相机的舞台 。 想着多年前数码相机领域百家争鸣的样子 , 现在在手机摄影的冲击下 , 相机领域一片狼藉 。
新世纪后 , 数码相机圈的辉煌一边得益于世纪初世界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 , 另一方面数码相机进入了成熟期 。 人民对于数码照片的需求日益增加 , 让数码相机市场活跃了起来 。
当时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未必是专业需求 , 所以当年的市场大多也是以非专业相机为主 。 同时代表着专业的数码单反价格还是高高在上 。
2010年之后 , 随着手机的拍摄越来越好 , 这部分人的需求可以用手机来解决 , 自然就不会去选择还需要一定学习门槛的数码相机 。
那么数码相机偏向于专业市场也就成为了必然 。 我们可以看到卡片机市场几乎被扫荡殆尽 。 只有偏专业的卡片机还可以留下来 。
奥林巴斯其实一开始就错了 。 对于偏专业市场的领域 , 大底就是必然的选择 。 而不管是当初的4/3还是后来的M43 , 奥林巴斯一直试图打造小而美的东西 。 但是毕竟小众啊 , 毕竟不太受专业领域认可啊 。
逐渐被遗忘就是必然 。
我在2011年写过一篇文章 , 说索尼微单渐成未来方向 。 当时爱好者圈不少人说我不专业的 。 毕竟索尼那个时候还是被大家看成家电品牌 。
不过我就抓住两点——1、做微单 。 2、全画幅 。
胶片时代 , 无法实时显示拍摄效果 , 我们需要光学取景 。 单反让你可以所见即所得 , 这也是单反替代旁轴的主要原因 。 而数码时代 , 电子取景必然是趋势 。 更好的所见即所得 , 完全可以抛弃没必要的反光板 , 解放镜头设计思路 。 这就是微单的天然优势 。 而取景时滞 , 费电等问题 , 都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轻松解决的 。
而百年135也早已证明了 , 135全画幅是体积与画质的很好平衡点 。 加上这么多年的底蕴 , 135相机的镜头以及配件数量种类都是最丰富的的 。 甚至很多行业标准就是以135全画幅作为基准 。 也让全画幅成为不二之选 。
所以2013年索尼A7系列发布 , 最终一炮而红 。
反观奥林巴斯 , 虽然早早占据了微单的思路 , 但是小底终究成为了限制自己的禁锢 。 同时价格一直不低 , 也让大家没什么理由去选择它 。
和奥林巴斯一直高举M43的松下 , 不也是投入了全画幅的怀抱吗?
奥巴走后 , 下一个是谁?
想想曾经数码相机圈百家争鸣 , 佳能、尼康、索尼、富士、松下、奥林巴斯、宾得、理光、三星、徕卡……
三星曾经也有APS-C画幅微单 , 甚至当时官方宣布过要做全画幅的 。 那都是在A7系列诞生之前了 。 但是最终没见到 , 三星后来也退出了 。
宾得当时固守APS-C单反领域 , 还出过没有反光镜的单反——真是无法将其归为微单 。 后来的油漆+跑马灯 , 只能说方向错了 。 再后来退出全画幅单反的时候 , 其实单反已经走下坡路了 , 而多年不做全画幅 , 甚至镜头都跟不上 。 自然失败是必然 。
理光曾经剑走偏锋 , 有过换模块的相机 。 不但镜头可以换 , 连传感器一起换 。 但是走得通走不通 , 我觉得都需要一些迭代 , 可以也没见到后续 。
奥林巴斯再还有一定新品迭代能力的时候 , 有次参加在他们公司的发布会 。 发布一款很好看的M43相机 。 当时让我们猜价格 。 让我意外的是 , 最终接近的是某个让我觉得高得离谱的价格 。 奥林巴斯的立场 , 让我就毫不意外了 。
松下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有很强的公司实力 , 但是未必要把重心放在相机上 。
富士最开始让我很喜欢 , 因为当年APS-C就是微单最大底 , 加上复古好看的外观 。 但是让我失望的是 , 某年PE和富士东京总部的人一起吃饭 , 饭桌上被明确告知他们肯定不出全画幅 。 不过画幅方面 , 富士后来有了更大的中画幅 。 当然我还是觉得富士的卡口是可以做全画幅的 , 而且做了之后市场一定比现在大得多 。 但是因为限制价格做得好 , 现在其实活得还不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