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民以食为天 。 我是学农的 , 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 。 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 , 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 , 真是锥心般的刺痛 。 ”1953年 , 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 , 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 , 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不让老百姓挨饿 。 1956年 , 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 。 袁隆平发现 , 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 , 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 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 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04年9月8日 ,隆重庆祝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40周年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
1966年 , 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 此后 , 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 , 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 。 1970年 , 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 , 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 , 袁隆平给它取名为“野败” 。各地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 , 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 , 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 , 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 。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 。 1973年 , 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 , 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 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的一间会客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照片 , 金黄色的稻浪翻滚 , 左上角有袁隆平写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 , 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亩产1000公斤” , 这是袁隆平80岁时许下的生日愿望 , 在2014年已经实现 。 2019年 , 袁隆平迎来90岁生日 。 这一次 , 他的愿望是 , “亩产1200公斤” 。 从1976年到2018年 , 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 , 增产稻谷8.5亿吨 , 为中国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作出了突出贡献 。提及海水稻 , 袁隆平说:“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 , 是指能在沿海滩涂等盐碱地正常生长的特殊水稻 , 并不是说长在海里 , 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 。 原来由于耕地面积受限 , 要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海水稻 , 希望通过利用沿海滩涂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 全国沿海滩涂、盐碱地有十几亿亩 , 能够种上水稻的有2亿亩 。 2017年开始 , 我们计划在三年内研究成功抗盐碱浓度在0.8%左右的海水稻 , 每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 , 如果推广一亿亩 , 就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粮食 , 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 ”除了解决“吃饱饭” , 袁隆平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 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 , 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 。 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 , 优质稻占比超过30% , 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0年 , 受国内外疫情形势影响 , 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量 , 我国在水稻种植上提倡扩展双季稻种植面积 。 目前 , 袁隆平团队已在湖南布置13个示范点 , 试点双季稻种植 , 目标为早稻亩产400公斤 , 晚稻采用第三代杂交稻 , 攻关亩产800公斤 。 双季稻亩产共计1200公斤 。 同时 , 袁隆平团队还在湖南省内两地及广州黄埔区一地 , 共计部署三个点 , 启动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 , 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 ”袁隆平说 , “我一定会带领团队 , 朝着新目标 , 继续奋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