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悬疑为王,半年上线40余部,短剧的春天来了?丨业内说( 二 )


新京报|悬疑为王,半年上线40余部,短剧的春天来了?丨业内说
本文插图
《十日游戏》
短剧之风源起于更早的“青萍之末” 。 戴莹告诉*** , 目前大家看到的短剧项目 , 基本上都是一年前或者更早时候开发的 。 以《隐秘的角落》和即将上线《沉默的真相》为例 , 这两部剧的原著小说版权已经买了5年之久 , 剧集项目正式启动是在《无证之罪》播出之后 , 即2017年底 。 当时 , 市场对短剧的需求还只有一个相对初级的方向 , 但制作方已经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 , 品质一般的剧集或者说“注水剧” , 光有很多集数和豪华的阵容 , 并不会带来很好的流量转换 。 “核心还是要有好内容 , 用户追看和付费的意愿都会很强 。 在此基础上我们坚信要去做好的内容 , 而不是做多少集的内容 。 ”
新京报|悬疑为王,半年上线40余部,短剧的春天来了?丨业内说
本文插图
谢颖也提到了2017年这个节点 。 32集的悬疑剧《白夜追凶》在这一年播出 , 潘粤明一人分饰关宏峰、关宏宇两兄弟 , 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 。 谢颖透露 , 在《白夜追凶》的制作阶段 , 包括优酷在内的各视频平台就已经在布局40集以内的短剧了 。 “每个阶段都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 。 当信息供大于求 , 用户的时间就成了稀缺资源 。 现在有很多剧 , 用户都用倍速在观看 , 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使用中去 。 怎样去掉注水剧 , 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 就成了长视频网站都开始发力的方向 。 ”
戴莹分析认为 , 短剧兴起和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有关 。 比如现在有一部60集的剧摆在面前 , 观众追还是不追 , 可能需要做非常大的一番心理斗争 , 因为他们的确没有大量完整的时间追剧 。 “做精品短剧集 , 跟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是契合的 , 也是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收视习惯的 。 年轻的网生一代是看着美剧、日剧、韩剧成长起来的 , 他们比较习惯于短剧集的表达语境 。 ”
短剧拉会员能力强 , 商业变现有待挖掘
此前有电视剧制作的业内人士向***表示 , “注水剧”盛行的根源在于以集为单位定价出售的购销模式——演员以集为单位计算片酬 , 集数增加能让剧方和演员都获益 。 对购买版权的电视台而言 , 集数越多意味着插播广告的空间越大 。 戴莹接受***采访时透露 , 互联网视频平台靠购买版权是早期的业态 , 最近这些年倾向于根据用户反馈 , 有的放矢地跟影视剧创作团队合作 , 定制或者自制剧集 。 这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集数计价的传统购销模式 , 客观上为短剧兴起奠定了基础 。 因为对互联网视频平台而言 , 自制剧集数多少不是重点 , 如何通过优质内容吸引付费会员才是更重要的目标 。
戴莹透露 , 相较于同期播出的长剧 , “迷雾剧场”的短剧在会员层面的数据表现非常突出 , “拉新”(吸引新会员入会)和召回率(让离开平台的会员重新充值)都很高 。 谢颖表示 , 优质短剧能给视频平台带来两大好处——除了增加付费会员的规模 , 还可以让单片付费观看成为可能 。 “今年有一部豆瓣开分9.0的《叹息桥》(15集) , 这部短剧我们做了单片付费模式 , 想给真正的好内容定个价 , 也让精品内容更加有价值 。 ”
另一方面 , 就剧集的广告变现能力而言 , 短剧目前还比不上长剧 。 长剧 , 尤其是一些古装IP长剧 ,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中插广告、衍生游戏、线下合作等方式在内的商业变现模式 。 短剧播出时间跨度短 , 话题讨论难以持久 , 商业变现方式还探索中 。 这一点 , 早在2017年《无证之罪》上线时 , 戴莹就深有感触 。 “这部剧反响很好 , 观众给予了肯定 。 但它只有12集 , 整部剧的社会化效应传播 , 包括相关话题的讨论 , 很快就结束了 。 我们当时就在想 , 如果能够把这样的几部精品短剧集中推出 , 形成的聚合效应是能和长剧一样的 。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我们把悬疑类型短剧集中到一起 , 形成剧场的原因之一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