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幕电影|AI/5G时代的电影产业什么样?|九问张昭
本文插图
张昭: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 , 数字化肯定是方向 , 创作体系 , 制作体系 , 用户体系 , 评论体系 , 市场体系会因为技术的单点突破逐渐建起来 。
文/庞宏波
大众视角和产业视角的错位 。
这两年不少大片开始“迷恋”技术 。 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 , 李安带来了更“超前”的《双子杀手》 , 而迪士尼也推出了真人和CG结合的《狮子王》 。 但总体而已 , 这种“技术大片”在国内的市场表现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预期 。
关于电影和技术的发展 , 实际上一直都伴随着争议 。 很显然 , 技术永远不可能是大众接受的一个核心 , 但对于产业内部来说 , 市场短期的“不接受”究竟要不要继续尝试呢?尤其是在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甚至迭代的时代 , 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应不应该紧抓新技术?
2016年 , 乐视影业推出了郭敬明执导的《爵迹》 。 如果从大众的角度来说 , 这部电影并不算成功 。 但是在时隔一年之后 , 《爵迹2》项目上马 。 那么之所以继续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对谈中张昭也重新反思《爵迹》的整个过程 , 但认为不再继续制作第二部可能反而是一个错误的商业决定 。
意识到自身问题的同时 , 通过不断改进可能才是一个产业架构的观点 。 这其实也就是大众视角、产业视角以及资本视角的相互错位 。 在过往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 实际上对于“产业视角”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 这某种程度上让很多影片在推向市场的时候背负了很多问题 , 这种问题实际上是因为缺乏产业讨论铺垫造成的 。
所以 , 在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甚至迭代的时代 , 尤其是5G和AI技术的商用普及 , 一方面应该让产业内部开启思考技术对于传统电影产业的革新 , 与此同时也应该在资本、制作人和市场之间尽可能嫁接一个桥梁 , 减少各方观念错位对于作品本身的损害 。
另外 , 如今去谈论技术革新的问题实际上有些“超前” 。 但是数字化本身利于品牌的快速形成 , 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也会反哺内容 。 所以 , 尽可能将技术探讨问题前置 , 对于“重建”产业模式来说 , 具有很大的帮助 。
01
回看《爵迹》和《双子杀手》 , 未来如何迎接“技术影片”?
本文插图
Q1
庞宏波:您在乐视影业的时候做了《爵迹》 , 这部影片背后是虚拟影像技术的一个实践 , 但中国新技术发展的基础直到今天来说都是比较薄弱的 。 您是怎么看待虚拟影像技术在国内电影产业的运用前景呢?
张昭:这其实涉及到了电影数字化这个体系问题 。 这不是营销端 ,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了 , 数字化营销我们在全球市场都算是领先的 。 制作端的数字化 , 肯定是一个大趋势 , 但是涉及到体系的建立要慢慢来 , 一定需要一个过程 。 但也要去尝试 , 不去尝试肯定是不行的 , 我们原来做《爵迹》就是这个思路 。 我们是2015年做的 , 2016年上映 。 其实技术进步是很快的 , 第二部因为一些原因目前还没办法上映 , 但大家看了就知道其实技术进步已经非常大了 。
整体体系的打造需要时间 , 但当然不排除率先尝试的个案 。 《双子杀手》也是一个个案 , 专门做120帧拷贝的LAB全球就一个 , 针对中国影院市场不同的银幕制式就做了几十种拷贝 , 实际上每一种拷贝都是花很多时间 , 这就是我讲的体系问题 , 当然永远都是要有人去尝试的 。
实际上中国的市场总体还不错 , 对新东西还有一定的宽容度 。 但是中国的市场太不分品类 , 看什么东西都是一个标准 , 影评也是一个标准 , 这个实际上就是体系不成熟 , 电影产业体系除了制作技术体系外 , 当然还包括了创作体系(这也是《爵迹》第一部后重点反思的) , 还有(观众)市场体系 , 也包括评论体系 。 还好前几年市场还可以 , 第一部极少量的亏损可以承受 。 我对《爵迹》这样的技术突破性尝试整体认知还是清醒的 , 所以才推动了系列的第二部 。
推荐阅读
- |第23届上海电影节取消红毯及评奖 电视节颁奖典礼保留
- 电影|复工前的电影以及复工首日:“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
- 电影院|全国影院复工首日票房破百万!
-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刚刚,上海影院复工首场放映结束,女影迷说了一句话
- 韩国电影,马东|《釜山行2半岛》终于来了,但导演担心票房,称后悔写死马东锡
- 电影|写在影院解禁前:读书与电影
- 电影|《釜山行2:半岛》令人失望?
- 古惑仔,电影|盘点电影《古惑仔》戏里戏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你又知多少?
- 综艺,奔跑吧兄弟|《奔跑吧》 收视破3蝉联冠军 "电影特辑"为电影业重燃信心
- 电影|一部《战毒》,究竟和现实的缉毒行动有多高的重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