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李海明:珐琅画再现敦煌盛景(匠心)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李海明:珐琅画再现敦煌盛景(匠心)
文章图片
李海明的掐丝珐琅画作品细节任磊摄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 , 陈列着40多幅掐丝珐琅画作品 , 包括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铜器、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 。 其中一幅《说法图》 , 是用3000多米金丝、历时3年创作而成 , 画中有人物95个、瑞兽2只 , 色彩鲜艳 , 栩栩如生 。
5月中旬 , 李海明珐琅艺术馆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落成 。 这是甘肃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多年心血的汇总 。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 , 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 , 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及珐琅釉料 。 它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 , 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 , 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 。
今年58岁的李海明从艺30余年 , 博采众长 , 吸纳苏绣、漆画、国画、葫芦雕等艺术类别的技法 , 融于掐丝珐琅画创作 , 发展出排丝、堆丝、花丝、垒丝、螺旋丝等镶嵌技艺 , 增强了珐琅画的视觉冲击力 。
李海明8岁时回河北老家 , 看到伯父李凤祥制作景泰蓝器 , 便对珐琅产生了浓厚兴趣 。 除了跟随伯父学习景泰蓝基础工艺 , 喜爱画画的他又拜师系统学习工笔画 。 1997年 , 李海明开始从事掐丝珐琅画制作 。
李海明曾去敦煌莫高窟写生 , 被壁画铁线细描的功力震撼 。 在一次次临摹中 , 他突发奇想:用景泰蓝工艺描摹敦煌壁画 , 创新呈现敦煌的艺术瑰宝 。 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 , 李海明终于攻克了珐琅画釉料易脱落的难题 ,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法 , 为珐琅画烙上“陇派”文化印记 。
掐丝珐琅画有十多道工序 , 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 , 其中最关键的是白描、掐丝、着色 , 分别被誉为掐丝珐琅画的灵魂、骨骼和血肉 。
掐丝需要严丝合缝 , 方寸之间一剪一黏 , 让金丝附于线稿之上 。 上色要在潮湿、带水状态下 , 把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入金丝空隙里 。 李海明采用“砂面挂釉法” , 让作品表面呈现沙沙的质感 。 他在作品中融入粗细不同的丝 , 利用丝的形状变化营造出立体生动的效果 。
李海明不仅技艺精湛 , 还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让作品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 他的珐琅画《十二生肖·鼠》融合了剪纸、皮影、唐三彩的特征;“贵妃醉酒”花旦系列植根于传统戏曲文化 , 赋予人物新的审美风范和生活气息;《敦煌·藻井》系列表现了石窟藻井的绚丽典雅;《八十七神仙卷》规模宏大 , 人物细腻生动 , 再现了唐代壁画高超的白描技法 。
李海明还把掐丝珐琅画延伸到乐器、镜子、家具、装饰品上 , 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 让艺术走进生活 , 走进大众视野 。
为了坚持珐琅画创作 , 李海明曾变卖自家住房来筹措资金 。 曾经有人出价600多万元购买他的《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 , 他却舍不得出手 。 如今 , 这幅画挂在珐琅艺术馆中 , 能让更多人欣赏珐琅画艺术的魅力 。
“我希望这门古老技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 ”李海明说 。 他开办了珐琅画民艺传习馆 , 免费培训全国各地近千名学员 , 其中有数名聋哑人 。 他还与职业院校合作 , 每年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 。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李海明:珐琅画再现敦煌盛景(匠心)】李海明刚满20岁的女儿李婕有意承袭父业 。 李海明从掐丝开始 , 手把手地教 , 并对她严格要求 。 “父亲坚守了30多年 , 年轻的我们更应该将这份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 并加以创新 , 让它得到更多人喜爱 。 ”李婕说 。
(责编:杜佳妮、鲁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