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青花瓷中的青到底是什么青?( 二 )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 , 以制作精美著称 。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盘
永乐、宣德(1403—1435)苏麻离青永乐 , 宣德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 此期所用青料 , 以苏泥勃青为主 , 苏麻离青 ,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 其名称的来源 , 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 , 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 , 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 另一种说法是 , 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 , 是英文smalt的译音 , 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 。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 , 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 , 有“铁锈斑痕” , 俗称“锡光” 。 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 , 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 多见“铁锈斑痕” 。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 但即便是国产料 , 发色也相当好 。 两朝的器物相比 , 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 , 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 , 纹饰较疏朗 , 描绘更细腻 , 底釉较白 , 器物多无款 , 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 , 纹饰较紧密 , 底釉略泛青 。

明宣德 青花石榴花纹盘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 , 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 , 导致了经济的衰退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 , 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 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 。 青花发色有的浓艳 , 与宣德器相近似 , 有的淡雅 , 与成化器较接近 。 釉面多泛灰 。 胎体较厚重 。 底足修削不细腻 , 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 , 有的有粘砂现象 , 有的见火石红 。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 , 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 , 与成化时相近 。 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 。
明 青花云龙纹炉
青灰色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平等青 , 回青三朝处于明中期 。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 , 发色淡雅 。 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 。 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 , 有铁锈斑 。 万历早期用回青 , 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 。 多淡描青花 。
平等青 , 又称陂唐青 , 产于江西乐平 。 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 , 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
回青 ,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 , 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 , 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 , 用于混水(填色) , 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 , 用于设色(勾勒轮廓) , 笔路分明清晰 。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清初顺治(1644—1661)浙料和石子青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 , 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 。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 , 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 , 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 , 可见糯米状 。 底釉多白中闪青 , 有的还略显泛灰 , 釉层稀薄 。 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 , 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 , 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
浙料 , 又称浙青 , 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 , 其发色青翠 , 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 , 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
石子青 , 又称石青 , 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 此料单独使用时 , 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 , 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 , 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