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抱团取暖、内联外引……就业季,在逆境中突围( 三 )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 。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 。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 。
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 。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 。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 。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 。
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 。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 。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 。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 。
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 。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 。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 。“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 。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 。
市场化倒逼教改
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 。“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 。”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 。
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 。
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 。“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 。但知易行难 。”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 。
【就业抱团取暖、内联外引……就业季,在逆境中突围】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
“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 。”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 。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 。“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 。
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 。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 。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 。
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 。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 。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 。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