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生活品质不降级,疫情改变消费心理和行为:精打细算

把钱花在刀刃上 , 疫情改变着很多人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做更聪明的消费者
复工复市已经有一段时间 , 减税、补贴、消费券……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相继出台 , 中国消费市场回暖 , 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 但疫情不会很快结束 , 预期收入、消费方式、消费水平、资产配置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 疫情正在诸多方面影响消费心理 , 重塑消费者行为 。
消费复苏 需求释放挡不住
街头巷尾的烧烤摊、火锅店又排起了长队 。 “几个月的时间 , 吃腻了外卖和自己的手艺 , 终于可以来饭馆品尝熟悉的味道 。 ”武汉市民赵心琦来到光谷世界城一家麻辣香锅店解馋 。 这几天 , 火锅、西餐、小龙虾 , 各色美食被她吃了个遍 。
几个月来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 餐饮业很快感受到春江水暖 。 毕竟 , “民以食为天” , 人们对“吃”向来不会吝啬 。 尤其是宅家颇久的武汉人 , 外出就餐的热情高涨 。 “武汉市全民核酸检测后 , 餐饮特别是堂食恢复速度加快 。 ”武商广场总经理办公室高级经理徐萍说 。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 , 武商广场在室外也摆起了餐桌 。
零售行业同样红火 , 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方式很有吸引力 。 周日午后 ,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人流如织 , 一幅热闹景象 , 6月6日启动的消费季和“6·18”购物节给北京市民的消费热情又添了把火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广场搭建直播厅 , 央视“名嘴”变身导购 , 推介名优商品 。 直播厅对面的几家商铺 , 摆满湖北和北京等地的特色商品 。 5G信号和8K高清大屏 , 让现场消费者看得清楚 , 即便是云端消费者 , 购物体验也丝毫不减 。
“现场感受直播带货很新奇!主持人导购很专业 , 信得过他们的推荐 。 ”现场购物的李女士说道 。
在多方助力下 , 多种场景线下消费已全面回暖 , 而线上消费的强势也将继续延续 。 与去年“6·18”相比 , 今年“6·18”消费者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消费欲望 。 京东超市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500% , 超2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 从6月1日至17日 , 京东平台上已经有超过3000个单品累计成交额破百万 。
“疫情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 , 以直播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呈现出火爆态势 , 不仅仅直播带货 , 直播加旅游、直播加健身 , 还有各种在线服务都迅猛增长 ,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 线上消费仍会保持高增长 。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
除生活必需品和一般消费品外 , 奢侈品消费复苏也很快 。 上海高端商场尚嘉中心数据显示 , 4月份场内国际品牌销售额普遍提升 , 其中路易威登销售额增长25% , 梵克雅宝销售额增长57% , 迪奥销售额增长达112% , 而芬迪、宝格丽、普拉达等品牌销售额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
“在‘六稳’政策支持下 , 中国正率先走出疫情给经济带来的阴影 , 人们的收入预期持续改善 , 使消费市场快速回暖 , 对于消费弹性比较大的奢侈品 , 也敢于花钱 。 另外 , 中高收入家庭受疫情影响较小 , 奢侈品消费人群规模庞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赵萍表示 。
精打细算 生活品质不降级
卢洪今年34岁 , 在河南洛阳一家公司做保安 , 妻子是房屋中介 , 疫情来袭之前 , 两口子每月都能攒点钱 。 受疫情影响 , 公司业绩不佳 , 收入降了不少 , 可房贷、车位费、车险、孩子的学费都要交 , 日子过得有点紧巴 。
“当时心里很着急 , 一家老小 , 不想让他们受委屈 。 ”两口子琢磨着各种办法 , 精打细算 , 把钱花在刀刃上:在不同购物APP间对比价格 , 平均到克来计算单价 , 降低通话套餐标准 , 搜罗购物券和支付红包 , 赶着有折扣时给汽车加油……卢洪还在社交网站上学到不少省钱门路 , 学着用更多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生活用品 , 最近还从网上买咖啡机、咖啡豆 , 自主烘焙、手磨 , 算下来一个月不过几十块钱 。 开支少了 , 生活质量却没有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