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咬住苹果,华为手机才可能称雄世界( 二 )
王成录 , “华为土著” , 1971年出生 ,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 , 金属材料的硕博连读 。 1998年来到华为工作至今 。 现实生活中的他是标准的工程师高管:低调 , 不善言辞 , 不易兴奋 , 充满技术危机感 。
启动“安卓底层手术式优化项目”之前 , 卡顿是整个安卓生态的顽疾 , 困扰着全世界安卓系智能手机厂商 。 如果把手机操作系统比喻成一个大屋子 , 由于安卓开放性带来的无序 , 屋子里横七竖八的装满了各种箱子和物品 , 安卓底层优化就是把这些箱子挡路的搬走 , 没用的扔掉 , 然后按照主人(用户)的体验要求把屋子摆好 , 重新布置 。
“这非常难 , 一旦出现问题 , 华为手机可能全军覆没 。 ”王博士这样评价项目的艰巨性 。 过亿行已有的安卓原生代码 , 仅器件驱动层就有超过120万行代码 。 用最成熟的软件工程师 , 按照一个人一个月改300行 , 一个月22个工作日每天加班2-3小时 , 80个核心工程师就需要一年半 , 还不算辅助的编写人员 。
“但只有这样甩别人一条街的技术才是华为手机成功的关键 , 为了长期竞争力 , 竞争逼迫我们一定要把这块骨头啃下来 。 ”他说 。
华为EMUI软件总体的人员投入成本超过2亿美元 , 配套的研发硬件环境投入也是惊人的 , 不仅包括老化测试装置的5000万美元 , 还做了很多系统效能的测算试验 。 武汉研究中心 , 1万个测试盒子 , 每个盒子8台试验手机 , 8万台手机24小时按照编写的满负荷操作模型挑战着安卓老化的极限 。
不仅华为 , 实际上竞争对手小米也在操作系统MIUI上投入巨资 , 营销推广一波一波从来没有中断过 , 小米也有接近3000人的软件团队负责这方面的研发和迭代 。 另外三个中国市场的竞争者OV和金立同样分别拥有差不多20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 , 但他们的研发讨巧而容易被传播 , 竞争对手大量的“黑科技”基本上覆盖了主流人群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
华为的解决方案是对底层进行颠覆式改写 , 这是华为典型的“黑科技”模式 , 但用户感知到18个月不卡顿的设计效果需要很长时间 。 现实中 , 竞争对手则围绕软件应用类创新进行“黑科技轰炸” , 让华为手机一直淹没在对手的海量传播中 , 进退失据 。
公司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产生巨大分歧 。
一部分人认为:销量低于500万台的产品都应该算是“小型机” , 华为是矩阵式黑科技研发 , 没有必要对于低于500万台成熟使用的技术做“黑科技”式宣传 , 这不严谨 。
反对观点针锋相对:再好的技术都需要让用户认知 , 华为的“黑科技矩阵”必须传播出去 。
领导也很纠结:单点传播“黑科技”的叫法跟随对手是否会被带进沟里?“黑科技矩阵”的战略则听起来也不太容易被理解 。
“黑科技矩阵”到底有多复杂?为什么公众很难理解华为的黑科技?周掌柜团队根据访谈信息用图表进行了还原 , 如表1: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 。
本文插图
探究起来 , 华为手机的“黑科技矩阵”传播的最大障碍在于过于严密和专业化 , 是分层次的研发梯队 , 科学、技术研发、黑科技应用、能力开发和产品落地实际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实现 。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最基础支点是“华为集团基础研发大平台” , 华为终端业务的核心研发都是背靠集团的长期技术积累的 , 比如:终端测试实验室有9类23个 , 7000余台高精尖设备 , 280项测试能力世界领先 , 2项国内唯一 , 这些内容很多都是2012实验室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 。 集团的加持保证了华为手机底层的材料、通讯、品质、用户体验的国际领先性 , 但为此终端也需要在内部结算每年支付集团大平台几亿研发费用 。
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最核心的两个层次是“底层颠覆工程”和“黑科技小组创新”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5G商用一周年,华为云向互联网企业大抛绣球
- 新智元|英国5G建设病急乱投医,这两家日本企业或成华为接盘侠
- 情感|华为今天如此成功,看一下任正非的岳父是谁,你就知道为什么
- 行业互联网,云计算|赛伯乐携手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聚焦AI前沿,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 |反击开始!华为正式起诉美三巨头,网友:一挑三
- 华为手机|泪奔!等等党的心酸,为什么有些手机它偏不降价?
- 折叠屏手机|三星“坑了”华为和小米?七年坚持或正式放弃,全新设计回归传统
- 行业互联网|英媒:替换华为设备成本将由英国消费者埋单
- 台积电|华为无奈!Mate40系列或采用双处理器方案
- 折叠屏手机|三星,柔宇,华为:折叠屏手机内外折的硬核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