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如何成为一名“飞翔的父亲”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董铭
当14岁的儿子独自驾驶着飞行器 , 带着一群大雁消失在地平线时 , 老父亲的心也悬在了空中 , 满是担忧的同时 , 也有一份自豪——孩子终于长大了 , “翅膀”硬了 , 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鸟爸爸”的责任与使命 。
飞翔的男孩 , 壮美的景致 , 《给我翅膀》是一个现代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 承载的是化不开的“父子情” , 又在两代人哺育、保护和训练濒危鸟类的过程中 , 升华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博爱” 。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 托马斯原本只知道宅在家里打游戏 , 幸亏他有一位投身自然科学事业的父亲 , 引导儿子走上了拯救动物的伟大之旅 。 这其实也是在重归《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笔下的主题 , 赋予新一代尼尔斯自然主义的言传身教 。
在影片的前半段 , 擅长喜剧的让-保罗·鲁弗演出了父亲克里斯蒂安的那份可亲可敬 , 虽然不修边幅 , 在外人看来也“没啥出息” , 却有着一颗对待生命的赤诚之心 。 独自一人在沼泽地工作的他 , 不仅是在研究生物繁衍的可能性 , 同时也把对家庭和子女的情感转移到了这些小小的生命上 。
儿子托马斯来度假 , 正好让这两种身份相互重合 。 看着恒温箱里的鸟蛋破壳 , “恭喜你成为鸟爸爸” , 如此来培养儿子对于动物和大自然的感悟 , 了解白额雁、白颊灰雁的差异 , 明白引擎声和植入晶片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功用……影片中的这些科技细节 , 可比对着课本死记硬背和看《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要生动、有趣多了 。
排成V字形的大雁就在身边飞翔 , 生命的壮美触手可及 , 这份亲切又豪迈的感觉 , 让人不禁想起了雅克·贝汉的纪录片《鸟的迁徙》 。 事实上 , 启发导演尼古拉·瓦尼埃拍摄这部影片的两个灵感之一就是《鸟的迁徙》 。 也可以说 , 这部影片就是《鸟的迁徙》的剧情版 , 从幕后英雄的角度 , 告诉人们 , 鸟类学家日常是如何工作的 。 他们不仅要拯救濒危候鸟 , 还要和各级官僚斗智斗勇 , 《给我翅膀》算是道出了背后的艰辛和理想主义 , 而那份舍生忘死的激情 , 也终于让下一代承袭下来了 。
当然 , 影片拍摄的技术层面也比20年前进步了很多 , 现在带GPS定位的飞行器能保证高空摄影的稳定性 , 凭借运动分析模拟来削弱图像的颤动 , 给观众呈现最流畅的飞行画面 , 完美堪比CG , 但多来自于技术团队的实拍 , 譬如那个最“神奇”的飞行中触摸大雁 , 以至把它抱入怀中的镜头 , 就如童话般令人向往 。
除了心旷神怡的航拍画面 , 《给我翅膀》在配乐上也很像《鸟的迁徙》 , 优美的弦乐、圣洁的女声吟唱 , 都要归功于作曲家阿曼德·阿玛尔 。 这位法国配乐界的大师 , 2009年凭借《音乐会》拿下法国恺撒奖最佳配乐时 , 同步完成的另一个作品 , 正是雅克·贝汉的《海洋》 , 难怪在“气息”上会如此相近 。
而《给我翅膀》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另一个灵感来源 , 是被誉为“ULM(动力轻型滑翔机)伴飞第一人”的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雷克 。 从人名不难猜出 , 导演正是以穆雷克为原型来塑造父亲这一角色的 。 已年过60岁的穆雷克 , 如今依然在蓝天中驾驶着飞行器和热气球 , 保护和训练着那些候鸟 。 他早年在做野外调研时发现 , 很多鸟类因为飞机、直升机等人类飞行器的大规模使用 , 生活领地受到影响 , 常常被撞伤 , 危及生命 。 于是 , 从1995年开始驾驶轻型飞行器 , 沿途保护这些“找不着北”的鸟儿 , 远离人类生活区 , 重新规划迁徙路线 。
正如影片中提及的 , 过去30年内 , 欧洲有三分之一的野生鸟类消失了 , 他们因为人类的活动丧失了栖息领地 , 食物减少、光污染、机场禁区及不受控制的狩猎……总之 , 无法延续祖祖辈辈留下的迁徙路线 , 也就难以自然繁衍 。 通过这些年“与鸟同行”活动的成功运作 , 穆雷克吸引了媒体和民众的关注 , 为白额雁等濒危鸟类保护募集了资金 , 争取到了政策 , 正如片中各国民众自发地帮助托马斯 , 为他和鸟儿的安全抵达而欢呼 , “为鸟请命”的孤胆英雄 , 如今有了接班人 。
推荐阅读
- 黑粉|仝卓手撕郑云龙有结果,官方正式回应郑云龙三个月落户北京:属实
- 野生动物|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男子异地躲藏3年终落网
- 光明网|紧急止付10万元!提醒:警惕此类骗局
- 加油站|多地加油站“扫码支付”被喊停?真相不是你想那样
- “阁坚强”是如何炼成的?真相是……
- 凭栏望江山|江西南昌:楼栋改造大变样 业主质疑加建
- 华夏能源网|突发 | 退休3年后,这位省能源局原局长被查……
- 如何把一盘好棋下烂的秘籍
- 清华搞了个计算机与金融双学位简直是状元收割神器
- 对缺钱又聪明的头脑做任何限制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