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一个国家想要韬光养晦需要一个特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才能实现 , 并不是说想要韬光养晦就可以行得通的 。 俄罗斯并非没尝试过走韬光养晦的路线 , 而是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治下的苏联就积极致力于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戈尔巴乔夫在与美国签署的《中导条约》中同意销毁自己手上最令对手肝颤的核武器 , 甚至连一部分没达到条约标准的导弹也给销毁了 , 按说这是一个足够大的示好举动了吧?当时的美国里根政府也的确对此高度评价 , 一时间美苏关系仿佛一下由冷战对手恢复成为了二战时期的战略盟友 。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文章图片
不过这仅仅只是表面文章而已 , 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得到了什么呢?他得到的是自己的下台和苏联的解体 。 随着苏联这个最强大的战略对手的倒下使美国感觉自己获得了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大显身手的巨大空间:从1993年开始美国向前东欧阵营的国家透露出北约要进行东扩的意图 , 一时间波兰等东欧国家纷纷向美国和欧盟示好 , 表示希望能加入北约 。 然而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北约的东扩计划收获了一位意料之外的响应者——俄罗斯 。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初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渴望获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认可和援助 。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文章图片
因此当时的俄罗斯主动向西方国家示好 。 在以叶利钦为核心的俄罗斯决策层看来:美俄之间的分歧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之争造成的 , 既然俄罗斯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就使这种意识形态分歧不复存在了 。 俄罗斯本身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一员 , 尽管俄罗斯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位于亚洲 , 然而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 , 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 , 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 。 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 , 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 。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文章图片
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在欧洲 , 所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广义上的西方国家 。 按说随着苏联解体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消失后俄罗斯完全可以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 事实上当时的叶利钦政府也正是这样想的 。 叶利钦曾对俄罗斯民众表示:”我们要告别社会主义 , 选择一条新的、西方式的发展道路 , 俄罗斯会在一两年时间内踏上文明复兴之路“ 。 这既是对自己执政道路的宣言 , 同时也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示好的信号 。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在内政外交上几乎采取的是全盘西化的模式:在内政上俄罗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文章图片
俄罗斯在国内按西方的话语逻辑重新定位苏联时代的历史 , 试图以此消除同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 。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外交路线上也积极致力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1992年初叶利钦对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一连串访问 , 与美国签署了《俄美伙伴友好宪章》、《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谅解协议》等六份文件 。 当年7月8日叶利钦参加西方七国慕尼黑首脑会议 , 与西方七国领导人讨论了俄罗斯与七国间建立新型政治经济关系问题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俄罗斯的示好行为:在俄罗斯独立后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专门召开了三次国际性援俄协调会议 。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根本不可能走上韬光养晦的路线
文章图片
1993年4月美国新上任的总统克林顿与叶利钦在加拿大会晤后共同发表了《温哥华宣言》 。 在这份宣言中双方一致声称两国关系由冷战时的竞争对手转变成为”战略伙伴“ 。 同年9月叶利钦访美期间双方又签署了一系列经济上与军事上的联合声明 , 从而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冷战后的一个高潮 。 从1991年起俄罗斯领导人开始作为应邀嘉宾在每年举行的G7会议中旁听 。 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参加会议并在峰会结束后一同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 。 1998年俄罗斯以正式成员的身份参与英国伯明翰峰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