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父母的不完美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抱怨吧……可能是提问的人潜移默化被母亲的习惯影响了吧。
emmm怎么说呢,人无完人吧,我爸妈都四十多岁了,大风大浪过了现在也算安定了,很多观念想法是基本上改不了了,比如我爸爸,这么多年只要他做饭就没有对过我跟我弟的胃口,我妈说了他无数遍还是只按他的喜好来……其实还有很多吧,就是你所谓的父母的不完美,在我爸爸身上真的是有很多了。
说做饭这个事情吧,有时候下班或者出差回来挺累了,但是他会坚持给我们做饭,经常是哪怕睡再晚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定好闹钟给一家人做早饭,他确定不记得我们爱吃什么不吃什么,他之前肠胃炎比较严重,作为爸爸爱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按时吃饭不要得胃病。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爱我们,但是有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我愿意去接受的方式,我会觉得不舒服也会闹小脾气,但是我也知道他可能真的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改变了。
但正是由于我们之间相处的这些让我觉得不舒服的细节,让我在跟其他人相处的时候都会避开这些问题,比如我就会记得我好朋友我家人他们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还有就是面对面聊天的时候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不要打断不要看手机;说话要给自己留余地没把握的事情别承诺太满……
也不光是跟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吧其实跟大多数人相处都是这样,我会很在意那些其他人让我觉得不舒服的点,再去思考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怎么去避免这些问题。也就是那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既然你不喜欢也不太能接受父母那样,就试着去改变自己避免养成同样的习惯,更要去放平心态,尊重父母的不完美。我从来没想过去改变我爸爸什么习惯,这很难,但是我尊重他爱他,我愿意接受并包容他的这些习惯,这是我爱他的方式。
■网友的回复
我尝试过和父母进行一些生活方式的交流,我不认同他们的某些做法,告诉他们,可是结果是 我发现他们并不能理解我的意思,他们对我的话的理解是:我在很多方面不喜欢他们。虽然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个人的做法,而不在与对一个人做出整体评价,可是他们就会这样理解:孩子不喜欢他们。于是父母变得谨慎,不敢随便说随便做,当看到父母在某一刻欲言又止的时候,当父母不经意间做了原来被提到的事情而想到可能会被孩子讨厌时,当我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发现我可能达到了我原本的目的,但是却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
其次,也许很多家庭不和甚至父母关系破裂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父母把原本应该给予对方的包容和关心都给了孩子,把家庭的价值赋予了孩子。这些父母非常需要从孩子的肯定中获得成就感。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真正表达的东西,而只感觉到孩子不喜欢自己,这样会给他们一种很大的挫败感和失去自我价值的无力感。储殷老师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尊重父母的体面。确实,父母这么做至少有一种体面,如果家里不太和睦的话,非常不建议拆穿这份体面。
父母不是教育家,我们都知道这个事实。可是我们都追求父母更加善解人意,更加容忍,更加会引导你的成长,每当不如此,我们都会觉得,为什么他们就是做不到呢?当我们再回到“父母不是教育家”的假设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太苛刻了。我并不否认我们应该push父母向心目中的理想方向改变,但是改变太难的时候,我们也要适可而止。
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父母对 我们对他们不完美的评价 可能会理解成不喜欢甚至不爱,这种思维方式存在而且很难被说服。
社会的飞速前进也给了我们新的观念,我们和老一辈的父母的思想也许正在拉开鸿沟。我们并不能否认:有些父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子女而活,有些父母有很大的生活惯性,有些父母想要保证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我们不能希望像朋友一样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的不对,让对方改正。
换换方式,不要苛求,尊重体面。
■网友的回复
豆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组,叫「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有十万多个成员,Logo 是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哪吒同志。打开这个小组,光浏览标题,你就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怨念和杀气。理性点的,像「谁在操纵你」「他们将孩子当作了『物』而不是『人』」「教你如何跟父母对峙」……不理性的,干脆就是「我跟我爸打架了」「我妈骂我白眼狼」或者「我决定去死了」。
豆瓣还有个不太有名的小组,叫「反父母皆祸害」,只有区区 2500 个成员,非常不成气候。组里的论调基本都是「我和父母曾经吵架,如今一切安好」「和父母对调一下角色才知道」「放下恨,是对自己的救赎」……怎么看怎么像居委会大妈卧底群。
这两个群代表了对父母的两种不同态度:愤怒和原谅。虽然从中国的历史传统看,后者要比前者正统得多,但现在,前者可比后者有人气得多。
这几年心理学普及最大的成果之一,是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副作用则是,「父母」不幸从备受尊重的家庭权威,变成了心理问题的替罪羊。经常有人跟我说:「我的问题来自我的原生家庭。」说这些话的人,大多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这些书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巨大影响。其实这些书的作者只说对了一部分。「家庭是人格的制造工厂」,如果仔细回溯,你会发现,童年时父母的争吵、忽视、溺爱、或明或暗的控制、严苛的要求、难以捉摸的期待……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人格。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说法也把我们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极少是极端可恶的坏父母,更多的是有着各种缺陷的普通父母。他们受制于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爱孩子,而是不会,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问题,伤害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些伤害滋养了愤怒,而愤怒又承载了生活的其他不如意,在像「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豆瓣小组蔓延。
【怎样对待父母的不完美】 愤怒界定了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里,有一个强者,有一个弱者;有一个施害者,有一个受害者。指责、控诉、报复,无论你在愤怒中做些什么,它总会把情绪两头的人紧紧绑在一起。所以,愤怒延续了我们和家庭的关系,让我们无法独立,更别提它对关系的撕裂和破坏。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推荐阅读
- 怎样看待qq附近女生把签名改成“猥琐大叔别来骚扰我”,但每天坚持刷新附近位置的行为
- 怎样改掉一被骂就会哭的性格?
- 刚成为客户经理,怎样发展客户
- 怎样变外向
- 怎样看待有求于你时热情十足,一帮完忙就翻脸不认人的人
- 可以理解人皆自私的本性,但每次面对自己有些自私的行为表现的时候 内心又很谴责自己,怎样克服这种心理
- 怎样让性格变得外向开朗一点
- 从没有怕过父母的孩子为何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 怎样消减别人的嫉妒心减少对自己的攻击
- 不懂世故,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工作一定会受挫?该怎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