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选择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济学家张军发问:现在年轻人选择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来源 | 张军说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新作《我的经济学思维课》一书中介绍说 ,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婚姻比喻成一份合同 。 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婚姻 , 婚姻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本文对其进行了解读 。 我要跟大家来聊一下婚姻这个话题 。 大家发现 , 现在不仅在国外 ,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 , 婚姻和生育已经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 而是大家变得可以自由选择了 。据说现在中国的结婚率越来越低 , 特别是在一线大城市 , 同时离婚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 那么今天我想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讨论一下婚姻 , 到底婚姻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我相信这节课对你会有所启发 。众所周知 , 第一次对婚姻做出比较系统的经济学分析的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 , 他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1981年出版了《家庭论》一书 。 在这本书当中 , 他把婚姻看成一种市场行为 。 因为事实上婚姻双方的各种选择行为 , 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了经济学关于“成本—收益”的分析逻辑 。 也许婚姻的当事人并非真正地按照所谓“成本—收益”的测算来做出选择 , 但是很多选择的做出 , 它背后的思考逻辑非常吻合经济学关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 。贝克尔对婚姻做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析 。 婚姻的成本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我们前面谈到过的交易成本 。 比如说我们要找朋友 , 我们要了解对方 , 我们要准备结婚 , 要举办婚礼等 , 这个成本大家也不要小看 , 因为现在有很多地方举办婚礼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 所以这些成本不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类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 因为结婚要寻找对象 , 而可供选择的范围其实还是蛮大的 。 比如说小李温柔善良 , 小王美丽大方 , 可是我要选择其中一位 , 就要放弃另外一位 。 所以说我们选择跟谁结婚 , 其实是有机会成本的 。 婚姻的收益主要来自婚姻的双方互补性 。 比如说婚姻双方在生理上需要有互补性 , 要生儿育女 , 要进行很多的情感交流 , 等等 。在整个社会分工还不太明确的时候 , 一对夫妻组建一个家庭 , 就相当于他们共同组织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 甚至生产的方式 。 所以你可以想象丈夫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丈夫 , 他同时还可能是一个猎人、一个水电工、一个泥瓦工 , 很多生活中所需要的角色都要由丈夫来扮演 。 妻子这个角色你可以想象她是一个洗衣工、一个做饭工或者是奶妈等 , 她也把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很多的角色都整合到她一个人身上 。 所以婚姻双方组建了家庭 , 实际上等于把这些角色都内部化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男女组成一个家庭 , 就可以扬长避短 , 产生一个互补的效应 。 他们从婚姻当中所得到的收益 , 应该远远大于他们独自生活的收益 , 所以婚姻当然是一件非常合算的事情 。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婚姻的 , 比如从管理的角度 。 如果从“组织”这个角度来看待婚姻 , 那么婚姻是一种规模最小的组织形式 , 因为只有两个人 , 而且是一种最古老的组织形式 。从最早的群婚制开始 , 人类的历史逐渐发展 , 最后都选择了一夫一妻制这样一种现代文明的婚姻形式 。 大家可能会问 , 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因为一夫一妻制在经济学家看来 , 使交易成本降到了最低 , 能够保持一个组织的稳定性 , 使得整个行为具有一贯性 。既然是这样 , 为什么现代婚姻又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在经济学家的视野里面 , 可能会把婚姻变得脆弱这件事情 , 跟社会分工的发展联系起来 。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 很多东西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 很多东西也可以外包 。 很多女性发现水电工这个角色 , 也许丈夫还不如楼下的保安专业 , 这个时候就相当于丈夫的业务资产被剥离了 , 所以这就是分工发展对婚姻造成的一个冲击 。女性的角色其实也在发生外包的现象 , 过去我们经常讲“相夫教子” , 这两个角色现在也都外包出去了 。 “相夫”其实就是有人专门来支持、来服务先生的工作 , 比如说现在有秘书 。 而“教子”——现在有家教 , 对吧?所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 就像企业不断地把它的业务外包出去一样 , 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这样一个角色不断被外包的问题 。因此现代的婚姻 , 如果在角色可以被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当中 , 能够继续保留下来的话 , 说明实际上有别的基础来支撑婚姻 。很多所谓的婚姻专家讲的一个话题就是“婚姻需要经营” 。 在共同经营的理念里面 , 他们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两个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 他们是不是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愿景?如果这两个人没有共同的人生理想 , 刚开始结合的时候就是一种利益的互换 , 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郎才女貌” , 我拿我的财富换你的美貌 。 这种婚姻不能走得很远 , 原因在于缺乏一种共同的认知层面上的基础 , 有时候被叫作共识性的权利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曾经拿金钱换取的美貌 , 也要减损 , 要减值 , 比如说25岁结婚 , 到了30岁以后外貌往往会发生变化 。 所以这个时候组织的稳定性也会受到非常大的挑战 。如果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平衡的话 , 那么这个组织很容易陷入崩溃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很多婚姻的破产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 为什么前面我说我们要建成所谓的共识 , 也就是要有一种所谓共识性的权利呢?即便这两个人没有所谓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理想目标 , 但是如果他们有一个孩子的话 , 其实他们就会拥有基于孩子形成的所谓共识性的权利 。 他们俩因为孩子变成了利益共同体 , 分割起来就非常麻烦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很多婚姻能够维持得比较久 , 可能跟夫妻双方所拥有的共同的东西有关系 。 这些东西既包括感情层面上的 , 也包括前面谈到的共识性的权利 , 他们拥有的共同的东西越多 , 分割的成本、退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 这样会让婚姻变得更加持久 。有些东西是有形的 , 比如说财物;有些东西是无形的 , 比如说产权 。 从技术上来讲的话 , 我们要分割一些东西 , 对有形的财物来说并不难;但是对一些价值观的东西 , 认知层面上的东西 , 甚至包括共同抚养的孩子、一些共同的朋友等 , 要分割起来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 , 退出成本对于维持婚姻的长短其实是蛮关键的 。 我听说在一些西方国家 , 特别是北欧 , 结婚率非常低 。 因为大家都恐惧婚姻 , 总觉得一旦婚姻破产的话 , 退出成本太高 , 所以就干脆选择不结婚 。那么大家可能还是会问 , 都说婚姻需要爱情 ,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从经济学看来 , 爱情源自人的本能 , 因为人毕竟有动物的一面 , 异性之间会产生一种本能的相互吸引 , 也就相当于经济学上所说的 , 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客户的价值 。 你提供的东西 , 你的价值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 而且还有锁定效应 , 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见钟情”“迷恋”“痴迷”等 。但是这种锁定的状态也不能持久 , 因为它带有本能的色彩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时间的推移 , 它会慢慢地变弱 。 所以婚姻要能持久 , 需要双方拥有超越这种本能色彩的爱情 , 那么这种爱情可能更多地包含一种信任、理解、宽容、忍耐 , 甚至到最后变成所谓的亲情了 , 这些东西会变成婚姻持久的基础 。我总结一下 , 这节课我们从加里·贝克尔的关于家庭的经济分析开始 , 侧重谈了婚姻这件事情 , 以及婚姻的选择背后有什么样的经济学逻辑 。最后 , 我还是出一道思考题 。 2018年全国的结婚率据说创下了新低 , 上海的结婚率是最低的 , 大家知道是多少吗?2018年上海的结婚率是4.4‰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 , 做“不婚族” 。 所以我的问题就是:你认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经济学上是否站得住脚?
推荐阅读
- 我哪里知道我也是单身狗来着
- 建立国家级智囊部门的必要性
- 下半年的蝗虫
- 夺命哈士奇|第一志愿不听从调剂?考生最不明智的选择,对自己百害无一利
- 青年|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对教师意见越来越大,对教师不满,原因是什么?
- 被洪水冲毁的田地还有流转费吗?
- 中国现在很多人认为快乐教育不存在我不这么看
- 教授与作家
- 90%的中国籍博士选择留美工作
- 可考虑民间救助美国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