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64岁女驻唱歌手给郑州夜色增添了一抹文艺感 曾为了事业与音乐暂别15年

音乐64岁女驻唱歌手给郑州夜色增添了一抹文艺感 曾为了事业与音乐暂别15年
文章图片

音乐64岁女驻唱歌手给郑州夜色增添了一抹文艺感 曾为了事业与音乐暂别15年
文章图片

音乐64岁女驻唱歌手给郑州夜色增添了一抹文艺感 曾为了事业与音乐暂别15年
文章图片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峰(受访者供图)
夏夜出游是人们的休闲习惯 , “夜经济”也油然而生 。 当人们满足夜市带来的口腹之感之余 , 也往往会追求精神层面的“夜经济” , 和三五好友去酒吧小坐一番 , 听歌品酒 , 也别有一番乐趣 。
阿幸也是这样 , 虽然是郑州一家服装企业老板 , 但每晚都会到一家酒吧驻唱两个小时 , 64岁的她可能是中国最年长的酒吧歌手 。
白天为自己的服装企业奔波忙碌 , 还要抽空照顾两个外孙 , 晚上便来到酒吧肆意歌唱 , 这就是阿幸的幸福生活 。 从自身的角度来讲 , 音乐是阿幸的精神支柱 , 并深陷其中 , 从时代的脉络来看 , 阿幸的音乐人生也正好涵盖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 一不小心 , 沉醉于音乐的阿幸成为郑州流行乐坛变迁的见证 。
苏州出生 , 河南成长
和阿幸交谈 , 会发现她貌似纯正的郑州话背后隐藏着一丝吴侬软语 , 打听后 , 果不其然 , 祖籍苏州的她在14岁时跟随父母援建到河南 , 在那个年代 , 这也是很多人必须遵循的人生轨迹 。
父母在国棉四厂工作后 , 阿幸也在郑州十九中继续自己的学业 。 17岁那年 , 阿幸去信阳罗山下乡 , 天生喜欢音乐的她参加了农场宣传队 , 逐渐接触到各种风格的音乐 , 唱歌跳舞成为她劳动之余最大的消遣 。 这样的时光度过6年 , 回到郑州的阿幸发现有了文化馆 , “文化馆把郑州喜欢跳舞、唱歌的人征集过去进行统一培训 , 我也去了” 。
一个人喜欢唱歌能喜欢到什么程度?阿幸举了个例子 。 由于自幼家境困难 , 父母有六个孩子 , 阿幸排行第二 , “再加上爷爷奶奶 , 父母两个人的工作要担负起十几个人的生活 。 父母让我去亲戚家做保姆干活 , 我每天都很快乐地一边干活一边唱歌 , 但亲戚嫌吵 , 不让我唱歌 , 我就不乐意了 , 就哭着跟父母说 , 让我干多少活没问题 , 但不让我唱歌 , 我受不了” 。
曾和那英同台 , 她赶上走穴时代
对于很多老歌手 , 以及早期就进入中国音乐演出行业的人来说 , 上世纪80年代就像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 因为挣钱多 , 人也快乐 。 当时国内经济开始发展 , 人民对文化生活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 , 苏小明的《军港之夜》让人见识到了流行音乐的魅力 , 再加上邓丽君、徐小凤、刘文正等港台歌手的影响 , 内地流行音乐进入蓬勃发展期 。
当时阿幸在国棉四厂当纺织工 , 但一直没有放弃唱歌 , “那个时候开始流行录音机 , 80元一个 , 我一个月的工资30多元 , 我就攒了几个月的钱 , 买了一台录音机 。 ”阿幸说 , “我还买磁带录歌 , 有次参加厂里的集体活动 , 我代表车间登台 , 找了两个弹吉他的 , 还有一个打沙锤的 , 算是临时组了个乐队 。 人们还不太清楚我唱歌咋样 , 我上台开唱 , 下面掌声雷动 。 ”
后来 , 郑州市话剧团成立轻音乐团 , 从民间征集优秀的歌手和舞蹈演员 , 阿幸也加入进去 。 后来解散后 , 阿幸就有了下海走穴的念头 , 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潮流 。
“那个时候流行音乐就像是新鲜血液 , 我走穴走了三年 , 那英、刘晓庆、毛阿敏这些大歌手我都跟她们同台演出过……”阿幸自豪地说 。
不过阿幸觉得自己和当时很多歌手有两点不一样 , 首先她是做服装的 , 每到一个团就会为团员制作演出服装 , “第二是我特别能攒钱 , 很多歌手虽然能挣钱 , 但花钱也快 , 我就不一样 。 ”三年后 , 阿幸带着走穴攒的1万元钱回到了郑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