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逸思飞|奈何明月照沟渠,鲁隐公之死:我本将心照明月


子在川上逸思飞|奈何明月照沟渠,鲁隐公之死:我本将心照明月
文章图片
公元前712年 , 是鲁隐公在位的第十一个年头 。
这是一个很平淡的年份 , 鲁国的《春秋》档案中只记录了四件事:
春天 , 滕侯、薛侯来朝;
夏天 , 鲁隐公会郑庄公于时来(公羊作祁黎);
秋天 , 鲁隐公会齐、郑联军入许;
冬天 , 鲁隐公去世了 。
对于鲁隐公的去世 , 《春秋》只简单地记作:
“冬十有一月壬辰 , 公薨 。 ”
这几个字初看起来平淡无奇 , 就好像是一位耄耋老人在病床上静静地闭上眼睛 , 平和而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然而 , 当我们翻开了为《春秋》作注解的三传文本 , 就会猛然发现 , 这看似寻常的几个字的背后 , 竟然隐藏着一段血雨腥风的往事 。
这段往事缘起于一次充满了杀机的谈话 。
菟裘之愿
有一天 , 鲁隐公的宫殿里来了一位寻常的客人 , 这个人单名一个翚(音灰)字 , 字羽父 , 是鲁国的宗亲 , 故而人称公子翚 。
史料中关于公子翚的记载不多 , 我们只知道在隐公四年时 , 宋、卫、陈、蔡四国联军讨伐郑国 , 准备拉鲁国入伙 , 但被鲁隐公拒绝了 。 公子翚得知后颇有些怨气 , 于是便私自带兵出征 , 让身为国君的鲁隐公也无可奈何 。
单从这个事例来看 , 公子翚似乎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 至于他是否秉性如此 , 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
公子翚的这次拜访 , 是有一件极要紧的事情要谈 。 等隐公屏退左右 , 他便开门见山 , 自请去杀掉太子轨(允) , 好让隐公长久保持君位而不必还政 。
暗杀储君历来都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任务 , 既要承揽此等大事 , 就必然会有对等的条件来做交换 。 而公子翚提出的交换条件也很直接 , 那就是事成之后 , 让他来做朝廷的太宰 。
春秋时期各国皆有太宰的职位 , 其地位可高可低 , 并无一定之规 。 以公子翚的作为来看 , 其以杀储君为诱饵换取太宰之职 , 想必在当时的鲁国 , 太宰应该有卿相之职权 。
因而到了《史记》中 , 太史公便直接将公子翚的请求写作:“吾请为君杀子允 , 君以我为相 。 ”
这种诱惑若是给了旁人 , 多半是无法拒绝的 。 权力的诱惑在多数时候都会让人欲罢不能 , 这既是公子翚不顾一切往上爬的根本动力 , 也是他信心满满敢于前来献状的底气所在 。
所谓“由俭入奢易 , 由奢入俭难” , 自古以来能够从高位上退居二线 , 自觉自愿地将国之重器授予他人者 , 可谓少之又少 。 他不相信 , 有谁能够真的抵挡得住诱惑 , 甘心情愿地将所有的一切拱手让人 。
然而这一切人性的弱点 , 对于鲁隐公来说 , 却并不适用 。
尽管他在位期间也曾奋发有为 , 努力地将鲁国打造成一个富强昌盛的国家 , 其勤恳的程度就算是正牌的国君见了 , 都会感到望尘莫及;尽管他也尝过了当国君的甜头 , 在你来我往的国际交往中 , 享受过无上的荣耀;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过贪恋权位的意思 。
当公子翚提出要为他除掉太子轨的时候 , 他的回应显得十分平静 。 他说:
“当年太子年幼不能理政 , 先君命寡人用心辅佐 , 故而才暂代君位 。 如今太子已然成人 , 寡人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 。 ”
说到这里 , 鲁隐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恬静的微笑:
“前日里我还派人到菟裘去查看 , 来人回报说寡人的行宫别馆已初具雏形 , 不日便可入住 。 等到别馆落成之日 , 寡人便将还政于允 , 去那山水之间颐养天年 , 岂不是美事一桩!”
倒打一耙
鲁隐公的这一番话尽管发自肺腑 , 绝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态 , 却无法让公子翚真的放心 。 从宫里出来之后 , 公子翚便内心忐忑 , 越想越感到危机四伏 。
他始终无法相信 , 这个摄政十一年的国君会真的没有半分私心 , 丝毫都没有为将来打算的企图 。 若是果有企图 , 在自己面前却不动声色 , 那么在他的内心里 , 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