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亲讲历史之贩麻

麻 , 说给当下的年青人 , 已经有很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 然而 , 30年前 , 它却是居家过日子不可缺少的物品 , 最直接的应用 , 就是把麻搓成麻线 , 用来纳鞋底 , 以此增加鞋底的耐磨性 。 那个时候 , 一家五六口人 , 人人都要穿鞋 , 一双用麻纳过鞋底的新鞋 , 小心着穿能穿一年 。 这可是刚需 , 而且用量也不算少 。 当然 , 后来胶皮鞋底彻底把麻赶出了家居行列 , 那是后话了 。其实 , 麻的用途极为广泛 , 居家纳鞋底只是家用 , 再好一点的 , 可以有亚麻纺织品 , 比如亚麻凉席 。 工业上如麻袋、麻绳等等 , 这些都离不开麻这种原料 。 用途广泛 , 自然就是重要的原料 , 工业离不了 , 军事上也肯定离不开 , 于是 , 战时 , 麻就成了军事管制用品 , 严禁流通 , 只能用于军队收购 , 日本侵占中国的8年 , 很多不产麻的地区 , 老百姓连纳鞋底的自由都没有 , 亡国奴的日子可见一斑 。明面上的严禁流通 , 不见得私底下偷偷流通 , 奇货可居 , 价格肯定也会居高不下 , 于是 , 冒着巨大风险 , 从产麻区偷偷向非产麻区贩运麻 , 成了一些家无隔夜粮的不二选择 。 父亲就是那个时候跟着我爷爷加入贩麻的 , 时间大约是在1943年 , 尽管那时的父亲才只有8岁 。我老家是山东淄博博山 , 比邻莱芜 , 莱芜是个山区 , 每到秋后、初冬 , 莱芜人就会三三两两地从山里走出来 , 到博山贩卖土特产 , 无非葱姜蒜麻之类 。 他们一般都是凌晨步行到博山 , 卖完东西还要连夜走回去 , 所以博山人都会以此压价收购 , 葱姜蒜之类都在当地消化了 , 而麻则是需要倒到外地 , 那时候 , 爷爷领着爸爸主要是到潍县贩卖 , 潍县就是现在的潍坊 。行程很简单 , 挑选潍县大集的日子 , 在博山火车站坐上火车到张店 , 从张店再转乘济南到青岛的火车 , 在潍县车站下车 , 到大集上把麻卖了 , 再坐火车回来 。 一般一个行程大约2~3天的时间 。 说起来很简单 , 但实际运作起来却也是惊心动魄 。明目张胆地背着麻坐火车肯定是不行 , 火车上全都有日本巡逻兵来回巡检 , 只能把麻藏起来 , 藏哪儿?博山不是盛产陶瓷吗 , 那就把麻藏到瓷器里 。 博山人管瓷器叫窑货 , 大概的意思就是从窑里烧出来的货吧 , 我家有一邻居是干这个的 , 专烧一种叫桶壶的窑货 , 桶壶 , 顾名思义 , 就是像水桶一样的壶 , 也没个造型 , 上下一样粗 , 便宜 , 盛水多 , 一般农村家里很喜欢用这种壶 , 用它来藏麻正合适 , 一个壶大约能藏2斤多麻 , 装好后 , 用草绳把两个壶口对口封起来 , 再用根布带把4个壶连起来 , 往肩上一放 , 前面两个 , 后面两个 , 一看就是跟着家长外出贩壶的 。外出贩麻 , 一般都是一个小团伙 , 四五个人 , 除我爷爷、父亲外 , 一般还有我四爷爷和我家几个邻居 , 这样在外面有个事也好照应 , 幸运的是 , 我父亲跑了好几趟也没遇上事 , 就碰上了一次 ,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坐火车 , 很少能坐上绿皮车 , 绝大多数都是闷罐车 , 就是现在那种货运车皮 , 车到了一个小站 , 上来日本兵检查 , 一个背着口袋的汉子引起了日本兵的怀疑 , 让他把口袋打开 。 看来是真有事 , 那个汉子嗫嚅着 , 就是不解口袋 , 日本兵不耐烦 , 用刺刀一下子把口袋挑破 , 哗啦一下淌了一地琉琉蛋(一种用琉璃做的小彩珠 , 博山人习惯叫琉琉蛋) , 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银元 。 原来 , 那个时候银元属于违禁品 , 这个汉子想用琉琉蛋做掩护 , 偷偷贩运银元 , 没想到让日本兵给抓了 。 整个车厢都洒满了琉琉蛋 , 一不小心就滑个跟头 。 日本鬼子的暴行给我父亲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麻卖了 , 壶也肯定不会再带回来 , 随便定个价 , 便宜点就一块卖了 。 这一趟下来 , 爷爷带8把壶17、8斤麻 , 父亲能带4把壶约8、9斤麻 , 刨去爷俩的路费和2、3天的吃住等费用 , 还能略有剩余 。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 能外出偷偷贩个麻 , 还没有遇上麻烦 , 也真是幸运的了 。最后 , 父亲告诉我 , 那时候他刚上学 , 青岛的岛字他还不认识 , 到张店火车站购票的时候 , 看着火车站写的“济南-青岛” , 他随口念了个青鸟 , 惹得众人大笑 , 从此 , 他认识了“岛” , 这也算贩麻之外的一点收获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