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仇恨与爱:我们如何想象“黑人文学”?


撰文| 汤明明
黑人平权的道路还有多长?受“弗洛伊德之死”影响 , 作家伊吉玛·奥洛
【|反抗、仇恨与爱:我们如何想象“黑人文学”?】( IjeomaOluo )
的《你想谈种族问题是吧?》(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
登上了亚马逊畅销榜前十 , 她谦虚地称自己的书只是了解种族主义的入门书籍 , 读者需要进一步阅读更具“革命性作品”加深自己的理解 。 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终结充满暴力的‘白人至上主义’ , 仅仅只是口头上说一说以及互相理解 , 还远远不够 。 要知道 , 数百年来 , 黑人一直都在记录和分析这个‘谋杀系统’ , 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将其全部记录下来 。 要想真正了解种族主义 , 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尊重 。 ”
“黑人文学”或许是我们了解“黑人历史”以及奥洛所说的不断被记录的“谋杀系统”的镜子 。 它记录了黑人生存幽微隐蔽的一面 , 以及黑人在争取解放和平权运动中所付出的抗争和代价 。 当他们一度被禁止掌握读写能力 , 接受教育时 , 大量的黑奴自述就是对蓄奴制的控诉 。 然而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 , 它不再是简单的反对种族歧视的工具 , 黑人作家在思考种族问题的同时也不再仅仅书写暴力和仇恨 , 而是进一步思考了黑人的身份认同 , 以及如何在非洲的文化传统中寻求力量 。
今天我们选取了几个不同时段的作家作品 , 探讨他们在反思“白人至上主义”时是如何书写“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着被边缘化的痛苦和孤独 , 在白人文化依旧占据霸权的社会 , 艰难地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如何在“谈论黑人”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现代社会 , 揭示白人对种族问题“有限度”的承认 。
从赖特到鲍德温:
仇恨之外 , 如何书写“爱”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家湘在《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中对黑人文学的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梳理 。 她指出 , 在经济大萧条和黑人权利运动高涨的1960年代 , “美国黑人文学密切反映了黑人在战争和社会动荡下的美国生存状况和心态” 。 因为黑人一直处于社会压迫的最底层 , 经济危机对黑人的生存境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加剧了种族矛盾 , 左翼思想和美国共产党的发展也对黑人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930年代到1940年代 , 芝加哥成了黑人文学运动的中心 , 在这一时期 , 涌现了一批如《黑人文摘》、《黑人故事》、《芝加哥卫报》等具有影响力的黑人文学期刊 , 为黑人作家提供创作园地 , 同时罗森沃德基金会也给予作家经济支援 , 让黑人作家专心从事创作 。 同时期 , 芝加哥大学社会系也开始对美国城市黑人贫民区和种族关系进行研究 。 “他们认为黑人文学应该反映底层黑人的不满和抗议 , 以使白人意识到黑人生活中的问题” , 由此出现了以理查德·赖特为首的“黑人抗议文学” 。
赖特在代表作《土生子》中讲述了一个因备受压迫和歧视而自暴自弃 , 并反过来残害无辜的白人的故事 。 比格·托马斯是生活在芝加哥黑人贫民窟的青年 , 被介绍给白人多尔顿当锅炉工和司机 。 然而在上班的第一天 , 比格送雇主喝醉的女儿玛丽回家 , 因为害怕被人发现自己和白人女性共处一室以死刑处死 , 情急之下闷死了玛丽 。 为了掩饰罪行 , 比格又一连串地杀了更多人 , 直至罪行暴露进入监狱 。 虽然律师马克思替比格辩护时称“种族歧视和极端贫困是使比格犯罪的社会因素 , 强调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但比格还是被判处死刑 。
|反抗、仇恨与爱:我们如何想象“黑人文学”?
本文插图

《土生子》 , [美] 理查德·赖特著 , 施咸荣译 , 译林出版社 , 2008年6月
虽然赖特试图以极端的方式展示黑人被扭曲的心灵 , 但过多的暴力描写和宣传式的语言也让这以抗议式的小说遭到了质疑 。 詹姆斯·鲍德温就提出了对赖特式的“黑人抗议文学”的批评 。 鲍德温将“爱”视为自己重要的理论资源 , 认为主张以控诉方式抨击种族歧视的文学不仅让暴力和仇恨占据了爱和恨的位置 , 还会加深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 出版于1963年的散文集《下一次将烈火》就集中呈现了这些观点 , 并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源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 , 而黑人和白人都需要面对“如何利用黑人历史”的问题 , 抛弃肤色政治并承担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