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兰州大学原校长胡之德先生( 二 )


留校后的胡先生从助教干起 , 按照当时的规定是没有上课的资格的 , 主要是批改实验报告、辅导答疑 。 六年助教时间 , 胡先生全天和学生在一起 , 和学生打成一片 , 跟着学生一堂不落地听了所有的课 , “包括有机、无机、物化、分析等等 , 这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 。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 当时实行着“老中青三结合”模式 ,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给同学们上课 , 每节课之前都必须要讨论、要备课 。
【兰州大学|“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兰州大学原校长胡之德先生】成为讲师之后 , 胡先生依然没有上讲台授课的资格 , 需要通过课程试讲得到老教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才能授课 。 “我试讲的时候 , 教研室里所有老师都来听课 , 当场提问 , 我试讲了三次才过关” 。 胡先生一生秉持着“教学科研必须相结合”的观点 , 主张新入职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先选修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 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入教学、编入教材 。
这些事情是正确的、是国家需求的 , 就不怕被骂
当时分析化学课程讲的主要是重量分析、各种滴定分析 。 胡先生留校后 , 认为仪器分析十分重要、是个未来的方向 , 提出开设仪器分析课程 。 学院的老先生们普遍不赞成 , 最后提出“胡老师说要开这个课 , 那就他自己上去” 。 当时的化学系只有一台原子吸收光谱和一台比色计 , 没有其他任何仪器 , 还没有课程的教材 。 胡先生经常备课到半夜 , 不断探索、自编教材 。 最终 , 仪器分析课在胡先生的推动下开了起来 。
改革开放初期 , 时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的胡先生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 , 任校长之后更是把这一做法推广至全校 。 “学校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反对这件事” , 很多老师的不解、反对、甚至唾骂 。 渐渐地 , 发表文章的人增多了 , 反对、唾骂的人减少了 。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 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 , 兰州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名列全国第三;1995年,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最杰出13所大学榜单上 , 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
胡先生担任校长期间 , 曾破格晋升91名35岁以下教师为高级职称人员 , 这与当时“提职加薪就是资产阶级法权”的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 胡先生再一次招来了不满、反对和唾骂 , 甚至有位老先生将口水吐到其脸上” 。 但是胡先生坚持下来了 。 时至今日 , 当时破格晋升的91位高职人员中 , 已经产生了4位院士 。
成立管理科学系时 , 大家都反对 , “认为我们的干部已经够了 , 搞管理干什么” 。 胡先生认为 , “当时的干部大部分都是从部队下来的 , 素质很好 , 但是谁也没学过现代管理 ,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要懂现代管理 。 ”最终 , 1987年 , 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成立 , 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办管理班的高校 。
胡先生说:“我的思想很简单 , 我认为这些事情是正确的、是国家需求的 , 就不怕被骂 , 要对得起未来、对得起子孙后代 。 ”
各领域各单位都有优秀的兰大人身影
新生入校时的一句话“不知道有兰州大学 , 是被分配到这里来的 , ”一直到现在都对胡先生刺激很大 。 胡先生下定决心要提高兰州大学的知名度 。
经过反复的思索 , 胡先生总结出了以下三个做法:办兰大的刊物、鼓励兰大学者在国外发表期刊、鼓励同学出去交流 。 胡先生认为 , “要让其他单位的学者将文章发表在兰州大学的相关期刊上;要通过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让别人知道兰州大学在做什么工作 , 要将中华民族的旗帜插到人类科学文化宝库之中;要鼓励同学们走出去 , 展示兰大人的精神风貌 , 国内外各领域各单位都有优秀的兰大人身影 。 ”
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在80年代尤为凸显 , 标志性事件之一便是在全国赴美留学考试中 , 兰大连续5年夺得全国个人或集体第一 。 新华社采访人员屈维英专门撰文《兰大为何“状元”多》 , 刊登在1986年第8期《瞭望周刊》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