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兰州大学原校长胡之德先生


1946年建系至今 , 一代代兰大化学人在兰大化学精神感召下 , 扎根西部、坚守奋斗 ,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奋进乐章 。 兰大化学精神早已植入每一位化学人的血脉 , 成为学院不断前行发展的巨大力量 。 为弘扬化学精神、传承化学传统 ,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将全国样板党支部培育、支部主题教育、青年教职工入职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感恩教育等串连融入 , 启动开展“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 , 慰问、访谈学院离退休老教师员工 , 挖掘老一辈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 , 整理兰大化学发展史上的动人故事 , 凝炼精神 , 汇聚力量 , 同心向未来 。
首期活动 , 由有机化学教工党支部策划组织 。 6月5日下午 , 在城关校区第二化学楼 , 支部邀请并采访了原兰州大学校长胡之德先生 。 胡之德先生深情回忆并分享了他在兰大化学求学、留校、教学、任职近七十年的点滴往事 。 有机教职工党支部部分教师党员、研究生党员、本科毕业生党员、学院新入职本科生辅导员等参加了访谈 。

兰州大学|“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专访兰州大学原校长胡之德先生
本文插图

国家急需有文化的人
1952年6月12日 ,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 , 不久后的8月15-17日 , 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举行 。 “解放初期,我国文盲率较高,国家急需有文化的人 , 当时国家动员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学生都参加高考” 。 胡先生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 , 家里并不富裕 , “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只能吃红薯” , 1948年底曾中途失学在家 , 为了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 他借高利贷复学重返学校参加了高考 。
1952年9月 , 胡先生从四川南方辗转数日来到了兰州大学 。 “攻读化学是根据国家需求而分配的 , 当时完全谈不上说什么兴趣 , 对化学的兴趣都是随着后面研究地逐渐深入之后发现的 。 ”
到了兰州 , 生活环境是极其艰苦的 , “当时兰山上不仅不长树、连草都没有 。 当时女同学是4人一间宿舍 , 而男同学是28-32人一间宿舍 。 ”最大的问题是饮食不习惯 , “一个学生一个月只能领2斤的米 , 这个情况一致持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前” 。
虽然环境艰苦 , 但是当时的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 , 觉得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太难得了 。 “冬天零下20多度上晚自习 , 经常没有炉火 , 但这丝毫没有击退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 甚至晚上10点熄灯以后 , 大家就转移到了路灯底下学习至深夜12点 , 很多人的耳朵、手脚都冻出了冻疮” 。 时至今日 , 胡先生依旧对那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印象深刻 。
胡先生来兰大之前 , 受条件所限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单薄 , 大学期间同时兼着团干部和班长 , 比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更少 , 因此下定决心在勤奋的基础上效率要比别人更高一些 。
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国家至上
1956年 , 胡先生分配留校工作 。 “当时同学们的工作都是分配的 , 不谈价钱 。 为什么不谈价钱呢?大家觉得工作的机会也难得 , 有工作已经非常不错了 , 所以都是非常高兴地接收分配 。 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国家至上 。 ”
由于当时化学系新留下的青年教师没有分配住房 , 胡先生和工人王师傅一起住在化学楼角落的燃烧室 。 王师傅年级较大 , 每天需要打扫1-4层 , 十分辛苦 。 胡先生主动提出帮他其打扫1层 , 并借此机会晚上偷偷进入实验室做科研或者到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 。 无设备、无经费 ,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 胡先生选择了当时国内外研究极少的反相无机薄层色谱和反相纸色谱作为研究课题 。 最终 , 在持之以恒的研究工作下 , 胡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 先后获部级成果奖励6次 , 连续多年入围“高被引学者”榜单 。
我试讲了三次才过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