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

|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风诗的情韵》一书是《诗经》入门的普及读物 , 作者李山重诗情、农村风俗而不重《诗经》里面的政治道德讽喻 , 尤其在个别篇目独辟蹊径 , 采用新的考古发现 , 对风诗做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解读 , 另人耳目一新 。
读书看书讲究“把书读薄” , 即把书的内容梳理出来 , 了解它的行文结构以及篇章安排 , 从《诗经》来看 , 李山在写这本书时 , 除了简单的文义解释外 , 还需要秉承中国的诗性文化 。本文将从逻辑结构入手 , 在阐释中国古代风俗的前提下一探《诗经》呈现的中国民间人情 。
|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书共十五章 , 分列很有逻辑 , 以中国农耕文化重风土 , 重人伦 , 重婚嫁 , 重农事等特点为核心 , 解读中国民间各具特色的爱情 , 婚嫁 , 罹难 , 夫妇生活 , 劳动生活 , 从本书题目亦可看出 , 李山的方法论重在一个“情”字 。
用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解读《诗经》 , 试图体会当事人的爱恨纠葛与微妙难言的情感变化 , 而进一步脱离汉代经学家的政治道德隐喻 ,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进步 。
|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同时李山在本书中多次强调要“用好新的考古资料” , 做出新的解读 , 在《关雎》 , 《蒹葭》和《汉广》等篇目中用新近的考古发现推导出合理的新诠释 。在方法论上 , 李山与学者叶舒宪提到的“三重证据法”不谋而合 , 这种“用人类学新材料 , 以今证古” , “借助于原始社会的情况来考察和说明上古问题的第三重论证思路”不仅是当今学术的趋势 , 也为《诗经》解读开辟了新局面 。
风诗的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李山很强调的 , 他提到“《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 , 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 , 我们至今仍用“逃之夭夭” , 泾渭分明”等成语 , 这些都源于《诗经》 。
在生活和文化领域 , 《诗经》不仅没有远去 , 反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标杆 。学者刘士林即指出 , “中国民族的本质性和本源性 , 正是借助于诗的架构 , 才在时间中大白于世的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 , 妻子这一角色占有重要地位 , 婚嫁更是人一生的大事 。妻子的角色意味着有效的劳动力 , 繁衍后代的生殖力 , 也意味着她必然是人伦关系的纽带 , 是宗法社会不可缺失的一环 。所以本书由婚嫁和夫妻生活展开 , 延至到更宽广的层面 。
|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把《诗经》读薄,这本书就够了!】在《关雎》篇 , 李山首先便对普遍的爱情诗解读提出质疑 , 而认为这是一首夫妻恩情诗 。其一 , 人称形势不对 。君子淑女都是第三人称 , 爱情诗不般不这样称呼;其二 , 器物不对 。根据考古发现 , 琴瑟钟鼓在古代是极庞大之物 , 摆出来需要很大排场 , 这不符合追姑娘的现实场景;其三 , 参差荇菜具有宗庙隐喻 , 采摘植物一般是妇女负责 , 这也“暗示了诗篇中的淑女将承担家庭主妇之事 。”
所以 , 李山得出本诗与婚姻缔结有关 , 而非爱情诗 。这种解释是很有说服力的 , 因为作者还原了现场 , 去思量名物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 尤其是采摘荇菜的解读 , 更有文化学上的意义 。其实 , 更有学者在李山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 在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一书中 , 他将远古诗歌中的“采摘”母题与古代人的法术思维联系起来 。“特罗布里安德人在追求异性之前都要经过这种象征性的准备工作 , 是自己获得充分的吸引力和自信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