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vs王司徒,鞠躬尽瘁vs岂不美哉( 二 )

诸葛亮vs王司徒,鞠躬尽瘁vs岂不美哉
正史 , 王司徒和诸葛亮有啥关系?正史 , 刘禅初继位时 , 王朗和他的同事华歆、陈群、许芝、诸葛璋等 , 纷纷给诸葛亮写信 , 陈述天命人事 , 劝诸葛亮投降算啦 。这算是书信版本的“以礼来降 , 岂不美哉?”诸葛亮没回信 , 所以也没当面骂 。但一回头 , 《后出师表》里 , 有这么句话:“刘繇、王朗 , 各据州郡 , 论安言计 , 动引圣人 , 群疑满腹 , 众难塞胸 , 今岁不战 , 明年不征 , 使孙策坐大 , 遂并江东 , 此臣之未解二也 。 ”——当年刘繇王朗就是偏安不动 , 导致孙策坐大 , 吞并江东 。——所以诸葛亮也是怕魏国变强 , 所以要北伐骚扰之 。逻辑很通 。演义里 , 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 。正史里 , 诸葛亮被王朗劝降不搭理 , 回头写表文里当反面教材嘲讽 , 流传千古 。好像 , 后者更残忍一点?诸葛亮vs王司徒,鞠躬尽瘁vs岂不美哉
说到“动引圣人” , 诸葛亮也没冤枉王司徒 。当时曹丕后宫孩子少 。 王司徒就上表了 。 开头就一大段:“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 , 遂享十子之祚 , 以广诸姬之胤 。 武王既老而生成王 , 成王是以鲜於兄弟 。 此二王者 , 各树圣德 , 无以相过 , 比其子孙之祚 , 则不相如 。 盖生育有早晚 , 所产有众寡也……”说了一堆什么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的典故 , 话锋一转 , 说曹丕的品德堪比周文周武(这马屁拍得) , 但是年纪大了 , 儿子少 , 立嗣的事儿还是得上心 。 又引经据典说 , 后宫不在人多 , 在于诚于一意什么的 。引经据典 , 管天管地 , 最后管到曹丕的下半身去了 。同样的年代 , 诸葛亮写《出师表》 , 开头就是“先帝创业未半……”我们都耳熟能详 。陈寿说诸葛亮写文章 , 文采不艳 , 不说些有的没的 , 是有原因的:所谓“亮所与言 , 尽众人凡士 , 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诸葛亮写文 , 面向对象是普罗大众 。 说清楚道理就行 。这就是王司徒和诸葛亮的区别了 。立场上 , 王司徒汉朝老臣 , 去给曹魏摇大旗 。诸葛亮东汉农夫 , 却孤旗扶汉 。做派上 , 王司徒动引圣人 , 走的是上层路线 。诸葛亮是重视民生 , 文章简洁 , 实际操作一等一 。——顺便 , 这方面 , 不止诸葛亮如此 。 像刘备(和法正)就很务实 , 所以看不起名士许靖 , 把他当花瓶而已 。演义里 , 王司徒作为汉朝老臣 , 看到曹魏得势 , 便归于天意 , 转身“岂不美哉”?这也算是一种老名士面对时代变迁 , 采取的一种自欺欺人吧 。司马徽当年早就批过 , “卧龙虽得其主 , 不得其时” , 诸葛亮早就知道自己是在逆天了 。 天时不天时 , 他就没在乎过 。演义里 , 诸葛亮是直接反驳王朗的顺天论;正史里 , 诸葛亮逆天而行 , 在大不利时 , 依然嘲讽王朗 , 依然强调“汉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 , 堂堂正正话说穿 。所以 , 虽然历史上这俩人没真的阵前互骂 , 但的确做派上 , 是针锋相对 。正史虽然没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么面对面的单挑 , 但诸葛亮不答王朗的劝降 , 又用《后出师表》 , 用实际行动 , 完成了对王朗的终极嘲讽 。这么想想 , 罗贯中把他俩对线 , 直接写进小说里 , 让他俩的隔空对决真的上演了一次 , 也算是痛快了吧?当然 , 有说法《后出师表》是后人托名 。 但没关系 , 实际行动的对比 , 更明显 。诸葛亮五丈原归天后三十年 , 他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战死绵竹 , 一生为汉 。王司徒身为汉臣 , 当了曹魏司徒 , 孙女儿王元姬还生了晋武帝司马炎:代代富贵 , 朝朝得势 , 还不提他儿子王肃在经学上的那些小手脚——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诸葛亮殁后 , 家里桑八百株(因为他要带头鼓励蜀锦贸易) , 田十五顷 , 家无余财 。王司徒除了王元姬这个太后孙女 , 还有个孙子王恺 , 就是跟石崇斗富的那个败家玩意儿:什么紫色绸缎做行幕拉个四十里 , 什么赤石脂涂墙壁 。 啧啧啧 。对诸葛亮而言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家无余财 , 不负汉朝 。 逆天而行 , 星落秋风 。而对王司徒而言 , 应天顺人 , “不失封侯之位” 。 大概 , 不管汉还是魏还是晋 , 都能让他的家族“国安民乐 , 岂不美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