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咋办

越长大,越不爱说话
有的人天生外向,跟谁都是自来熟,有的人从小到大都内向矜持,但是通过社交训练也可以做到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简单一句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1.改变封闭性非语言行为。虽然并不一定是有意而为之,但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焦虑很可能会让我们采取自我防御的姿态来面对社交对象,并下意识地用一些非言语行为暗示对方“离我远一点”,比如回避眼神接触、神色严肃、身体向后仰或两手交叉在胸前等。尽管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但这些非言语信息(包括与社交对象的身体距离、眼神交流、手势、语调,以及音量等所传达的信息)却会让我们整个人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息,进而导致社交尝试的失败。
通过改变封闭性非言语行为,我们可以向对方传递愿意与其接触或交流的信息,从而提升社交质量,以下是一些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封闭性非言语行为:
向后倚靠着坐在位子上 -\u0026gt; 身子向前倾;与对方离得很远 -\u0026gt; 靠得更近一点;回避眼神交流 -\u0026gt; 适当的眼神交流;交叉着手臂 -\u0026gt; 不交叉手臂或做一些手势;紧握拳头 -\u0026gt; 让手掌自然打开;弓腰驼背地坐着 -\u0026gt; 直挺地坐着。
2.丢掉“话题终结者”的标签。很多备受社交焦虑困扰的人喜欢以“话题终结者”自嘲。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社交焦虑可能因为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而愈演愈烈。正确的态度是坚信通过适当的练习,再害羞的人也可以告别尬聊。与人初识,谈话的内容应该友善而又不至于太过私密,例如“周末怎么度过的呀?”“我很喜欢你的新发型” “我注意到你没有开你平时的那辆车”等等。
谈论一件事时,我们的讲述详细到什么程度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而定。根据对方的谈话的详尽程度,我们可以跟着TA的模式展开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我们要确保听懂了对方的意思后,再做出回应,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相关的细节来表现对对方的兴趣。在某些场合中,我们还可以轻轻地碰下对方的手臂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好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咋办
3.学会开放式提问。在聊天过程中,提问可以展现我们对于谈话内容的兴趣。开放式提问是相对于封闭式提问而言的,例如,“你认为这本书怎么样?”与“你喜欢这本书吗?”相比较,很明显前者更能够引出一个详细的回答。具体而言,开放式提问指能够引出详细回答的问题,引导词包括“怎么样”、“为什么”,以及“以哪种方式”。相对的,封闭式提问是指仅能引出对方回答一两个字的问题,常以“是不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一个”等疑问词开头。
与封闭式提问相比,开放式提问更容易激发出更长更有趣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关于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的例子:
周末玩得开心吗? —\u0026gt; 周末都干了些什么呀?你最喜欢的选手是谁? —\u0026gt; 你觉得这届选手怎么样?你做什么工作呢? —\u0026gt; 你是怎么进入现在这个行业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显得太过开放,以至于有时回答起来会显得很封闭。例如,像“你还好吗”或“今天过得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很可能只会引出对方一个词“很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再强烈焦虑和恐惧都只是暂时的,即便有时候感觉自己的社恐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阶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的不安和尴尬还是会慢慢减少。羽翼未丰时,焦虑和恐惧只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做好准备。所以,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摆脱一切恐惧和焦虑,而应该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将焦虑缩小到不会明显干扰到我们的生活的程度。
我好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咋办
文字整理自《羞涩与社交焦虑》
原文发于【鹿鸣心理】:
鹿鸣心理 | 尴尬、怕生、包袱重:社交焦虑真的一无是处吗? 【我好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咋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