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刘海波谈《三叉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 二 )


刘海波:我们在构思这三个人物的时候,希望他们尽可能接近生活本来的面貌,于是就给他们设计了一些不完美的小特点 。比如“大喷子”(郝平 饰演)有点市井气,于是他的台词中,会出现“记得把油钱给我报销了”;“大棍子”脾气比较暴,“大背头”就会吐槽他:“是因为你这个暴脾气导致的高血压,还是你这个高血压导致的暴脾气” 。
保温杯刘海波谈《三叉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
文章图片

新华网:如何把握《三叉戟》中喜感元素与严肃主题之间的平衡?
刘海波:剧中的喜感元素,一部分是来自台词,原著中有很多方言、口语化的表达很有意思,台词也延续了这个风格;另一部分是来自演员的表演方式 。时间会流逝,人会衰老,这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话题,我们希望这种时间的重量,是用一种让观众看着不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
比如追捕时翻墙,如果是年轻人一个纵身,干脆利落,但到他们这儿,就是好不容易上去了,又骑在墙上下不来;年轻人的动作场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还没开打,就气喘吁吁,好不容易制服了,趴在地上还念叨着“太难看了”,别人夸赞两句,他们还为保住面子补一句“小菜一碟” 。
【保温杯刘海波谈《三叉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这种用喜感的方式表现老态,笑过之后,可能留下的东西更多 。
新华网:如今很多经侦题材剧会将镜头瞄准“案件”来展开铺陈,《三叉戟》更多着墨于三位中年警察人物的塑造,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刘海波:这是故事和人物本身决定的,这三个叔叔辈的中年人,他们不论身体、还是思维,都廉颇老矣,力不从心了 。他们不可能像年轻时办案那样迅速敏捷,他们经手的案子,也不大会出现身手炫酷、思维跳跃的爽感,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土办法是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留下来的,他们想在退休前,再来热血一次,再发挥一下自己的价值,而结果也证明了,他们的职业敏感度和责任使命感,并没有过时 。这种“物非人是”,值得花心思去琢磨 。
保温杯刘海波谈《三叉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
文章图片

新华网:如何评价与三位主演的合作?
刘海波:陈建斌身上有北方男人的气质,那种看似不拘小节,可眼神里,却还保留着孩童般的好奇和纯粹,他的表演是做减法,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刚刚好,但这个“刚刚好”的状态,可能是他琢磨很久了的 。
董勇的警察气质已经深入人心了,他站在那里,就是一股浩然正气 。“大棍子”这个人物一点就着,往往很迅速的一个动作和反应,其实在他的表演中,有很丰富的层次递进 。
郝平的台词很好,是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 。要想演好预审的场面,不光台词要好,还有很多心理学技巧,为了把这个过程表现得更接近现实,他看了很多预审视频,还仔细研究了原著作者的其他小说 。
新华网:能否分享一些拍摄中有趣的故事?
刘海波:在拍摄小吕这个人物登场时,有一句台词是陈建斌饰演的“大背头”问他“你打听那么多干嘛”,然后顺手加了一个拍小吕后脑勺的动作,我们在后来的拍摄过程中,就把“啪”打小吕后脑勺的动作一直延续下来,这个动作一开始是提醒,相处久了就变成了一种前辈对后生的宠溺,一直到最后一场戏,老哥仨要去危险的现场,他们不希望年轻的小吕也身处险境,这时候再拍打小吕后脑勺时,小吕已经会条件反射地躲开了 。这种动作的设计,也从一定程度上让三个老前辈和后生的人物关系更生动和亲切 。
谈市场——
“未来类型剧也许会更加细分”
新华网:和同类题材剧相比,《三叉戟》的案件设计没有那么波折烧脑,而观众往往更钟情那些悬疑、反转、剧情层层递进的,是否会担心观众不接受?
刘海波:这次故事的特点让我们把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了人物细节处理上,这些细节的表演交给几位演员,看他们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和悬疑反转高潮迭起带给观众的爽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人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着,观众对作品形式的宽容度比我们想象得要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