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哈勃常数各异的本质因素分析( 三 )


来求解u的数值 。
将求得的u值分别代入(公式2、3、4、5、6)、就可得到:
(j/(1+j)+k)S(T0)=u/(C-u)-H(O,T0)(公式11)
(j/(1+j)+k)S(T0)=(u-v)/(C-u+v)-H(A,T0)(公式12)
(j/(1+j)+k)S(T0)=(u+v)/(C-u-v)-H(B,T0)(公式13)
(j/(1+j)+k)(S(T0)-L)=u/(C-u)-H(C,T0)(公式14)
(j/(1+j)+k)(S(T0)+L)=u/(C-u)-H(D,T0)(公式15)
当天体到地球距离s和L为已知时 , 就可得到:
|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哈勃常数各异的本质因素分析
本文插图

我们还可以用(公式6)-(公式5)得到:
H(D,T0)-H(C,T0)=2(j/(1+j)+k)L
(j/(1+j)+k)=(H(D,T0)-H(C,T0))/2L(公式21)
1.4.2、同样地 , 当时间T1=T0+Δt时刻 , 对图一中A、B、C、D和O点进行实测 , 分别得到的红移总量为H(A,T1)、H(B,T1)、H(C,T1)、H(D,T1)和H(O,T1);O点远离地球的视速度仍为u、A和B点绕O点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视速度仍为-v和+v , 则相对地球的视速度分别仍为(u-v)和(u+v);C、D两点相对地球的视速度与O点相同 , 均仍为u;A、B和O点到地球的距离仍相等 , 均为S(T1);C、D到地球的距离分别为(S(T1)-L)和(S(T1)+L) 。 但考虑宇宙空间膨胀与不膨胀条件下的S(T1)值是不同的:因此 , 设考虑宇宙空间随时间膨胀的距离为S(T1,1)=S(T0)+(uΔt+S(T0))j/(1+j);设不考虑宇宙空间随时间膨胀的距离为S(T1,2)=S(T0)+uΔt 。 则有:
|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哈勃常数各异的本质因素分析
本文插图

(公式26)-(公式25)并整理后可得:
H(D,T1)-H(C,T1)=2Lj/(1+j)+2L(j/(1+j))2+2kL=2L(j/(1+j)+(j/(1+j))2+k)(公式27)
因此有:
(j/(1+j))2+j/(1+j)+k=(H(D,T1)-H(C,T1))/2L(公式28)
将(公式21)代入(公式28)可得:
(j/(1+j))2=(H(D,T1)-H(D,T0)-H(C,T1)+H(C,T0))/2L(公式29)
设ΔHD=H(D,T1)-H(D,T0);ΔHC=H(C,T1)-H(C,T0) , 则(公式29)可简化为:
(j/(1+j))2=(ΔHD-ΔHC)/2L(公式30)
求解(公式30)可得:
|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哈勃常数各异的本质因素分析
本文插图

再将(公式31)求得的值代入(公式21)就可求得k值:
k=(H(D,T0)-H(C,T0))/2L-j/(1+j)(公式32)
通过以上推导 , 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时刻先后两次对同一星系特定位置上红移量的观测数据就可求得星系中心的运动速度u、宇宙膨胀系数j和星际物质红移系数k值了 。 进而可以验证哈勃定律的正确性!
2、验证方案
利用对二个碰撞星系或同一倾斜星系的不同部位红移量的观测 , 可得到不同部位的红移量实测值 。 同时测量碰撞星系间的或同一倾斜星系不同部位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v值或相对间距L值 , 利用距离相等但相对地球视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即可求取天体实际运动速度u 。 进而利用已知天体的距离计算出宇宙学红移系数j和星际空间介质作用系数k 。
3、实验结果预判
3.1、利用实测的与距离相关的介质作用系数k和宇宙学红移系数j , 可消除天体红移总量中与距离相关的红移分量 , 由此得到的剩余红移量值才主要为多普勒红移量;
3.2、利用修正后的天体多普勒红移量值对哈勃定律进行检验 , 就可证明或证伪哈勃定律 。 即当k值等于0时 , 哈勃定律才能成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