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五马分尸后,商鞅其实还活着( 三 )


但法令制定得再好 , 如果沦为一纸空文也是白搭 。 卫鞅和秦孝公有决心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 并要把这决心宣布于众 。 为此 , 卫鞅策划了一场活动 。
在秦国都城 , 在人流量最大的大市场南门 , 卫鞅让人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 , 召集起了过往的百姓 , 下令:能将此木扛到市场北门者 , 赏十金 。 这根木头不重 , 把它从南门扛到北门 , 不需要大力士 , 一般人就行 。 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能拿到十金的赏赐 , 百姓们都纳闷 , 不敢上前 。 卫鞅又将赏金加到五十金 。 他相信重赏之下 , 总会有不信邪的勇夫 。 果然 , 有人动心了 。 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 走出人群 , 扛起了木头 , 轻松地到达了北门 。 当即 , 卫鞅就兑现了赏金 。 轻而易举拿走了五十金 , 众人哗然 。
【商鞅@被五马分尸后,商鞅其实还活着】变法改革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 执政者要老是光说不练 , 再好的政令都是自说自话 。 无人理睬 , 徒留自己尴尬 。 南门立木 , 卫鞅用行动告诉大家 , 他的变法决不是说说而已!
变法就要自上而下
变法开始实施后 , 特权受到压制 。 富且贵们到处散布怨言 , 千方百计想要阻挠 , 并最终 , 付诸了行动 。 他们中 , 一个上头有人的人带头触犯了新法 。 这个人 , 就是太子 。
太子可是秦孝公的儿子 , 他犯了法谁敢处置呢?富且贵们都想看看卫鞅如何吃瘪 , 但他们不知道 , 卫鞅此刻正需要惩办一个位高权重的 , 来为变法立威 。 他说:“变法进行的不顺利 , 就是因为上面的人不遵守 。 ”太子也必须伏法 , 但他是国君的继承人 , 不能受刑 。 所以 , 卫鞅决定拿两个反对变法的刺头——太子的两位老师开刀 , “刑其傅公子虔 , 黥其师公孙贾” 。 这个公子虔应该是记恨在心了 , 过了几年 , 再次触犯新法 。 卫鞅再次动手 , 割了他的鼻子 。
一些人对法无所畏惧 , 屡屡冒犯 , 无非是仗着上面有人 。 只要敢动“上面的人” , 法自然让人望而生畏 。 变法就要自上而下 , 要有敢于撼动一切得铁血手腕 。
见识了卫鞅的铁血手段 , 秦国没人再敢反对变法 。 但是 , 变法还需进一步推进 。 为此 , 秦孝公迁都咸阳 。 国都 , 常常是一国势力盘根错节之处 。 迁都 , 可以打击特权 , 让美好的蓝图重新画就 。
变法十年 , 秦国社会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 秦国人民都有奋斗目标:努力耕织、拼命打仗 , 国富军强 , 可谓大治 。 秦国一跃成为天下强国 , 秦孝公夺回了魂绕梦牵的河西之地 , 雄视天下 。
卫鞅帮助秦孝公实现了“秦国梦” , 秦孝公也信守承诺 , 圆了卫鞅的“秦国梦” , 将于、商十五邑封给了他 。 卫鞅这才号称商鞅 。
变法者总是身处险境
商鞅被列土封疆 , 欢天喜地 , 可宗室贵戚们却愤恨非常:商鞅的幸福明显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 。 他们一直都在伺机报复 。
战国时期 , 多有趁乱谋名、谋利的人 。 有个叫赵良的舌辩之士 , 就想在商鞅事件中分一杯羹 , 要充当商鞅的指路人 。 他引经据典 , 对商鞅说了一堆 。 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商鞅推行变法 , 得罪的人太多了 , 现在是有秦孝公护着 , 但如果秦孝公一死 , 太子继位 , 他就危险了 。 赵良劝商鞅不要贪恋富贵 , 赶快归隐田园 。
赵良说得都对 , 但这世上的事儿 , 不是说得对、讲得通 , 它就能做 。 人都已经杀了 , 事儿都已经做了 , 梁子都已经结下了 , 缴枪不杀也只是个传说 , 商鞅要是放弃所有不就是束手待毙吗?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 最重要的是 , 有坚持的人生 , 可以兵败身死 , 却容不下临阵退缩 。
商鞅此生最大的执念就是运用自己强大的思想缔造一个强大的帝国 。 他知道 , 这份事业终将要载入史册 , 他也终将会因此能对视先贤、俯看后人 。 他可以缺德冒烟什么事儿都干 , 可以被杀 , 但却唯独不能自甘退缩 。 退缩 , 就意味着对坚持的改悔 , 会成为事业的败笔、人生的污点 。 所以 , 商鞅就算贪生怕死 , 也得硬着头皮坚守岗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