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五马分尸后,商鞅其实还活着( 二 )


这才叫“人嘴两张皮 , 咋说咋有理” , 这么一件两面三刀的事儿 , 就被公叔痤说得大义凌然 。 可卫鞅却没有感激涕零 , 反而很是淡定地说:“魏王既不肯听您之言用我 , 又怎么会听您之言杀我呢?”
卫鞅说对了 。 离开公叔痤家后 , 魏惠王就对左右说:“公叔病得厉害呀 , 真是太可怜了 。 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卫鞅治理 , 后又让我杀了卫鞅 , 这不是糊涂了吗?”
魏惠王的一句“糊涂” , 将卫鞅置于了安全的境地 , 也置于了无望的境地 。 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 很快 , 他就看到了别处的希望之火:秦国正发布招贤令 。 他决定前去一试 。
秦孝公和卫鞅相遇了
到秦国之后 , 卫鞅搭上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 。 在景监的运作下 , 他获得了秦孝公的召见 。
秦孝公血气方刚 , 急于一步登天 , 一见卫鞅就开门见山地询问强秦之道 。
卫鞅不只求高官厚禄 , 他更要干一番事业 , 名垂青史 。 所以 , 他需要一位干实事的君主 。 他与秦孝公之间是真正的双向选择 。 在秦孝公确认他是不是可用之臣前 , 他要先看看秦孝公是不是可辅之君 。
第一次 , 卫鞅将上古先贤尧舜禹的事迹慢条斯理地一一道来 , 可还未等他这篇又臭又长的论述完结 , 秦孝公就鼾声大起 , 睡着了 。 第二天 , 孝公就将景监斥责了一番:“你推荐来的是什么人吗 , 一句有用的不说!”景监受了责备 , 自然就将一肚子怨气撒向了卫鞅 , 可卫鞅还振振有词:“我以为秦君想行帝道 , 才阐述了仁义 。 是我会错了意 , 下次不会了 。 ”
秦孝公第二次召见了卫鞅 。 这一次 , 他又大谈商汤、周武 , 孝公虽然没睡着 , 但也听得不厌其烦 , 直接打断道:“先生记忆力强大 , 令人钦佩 , 但古今形势大为不同 , 古人的经验放在今天恐已不能适用!”说完 , 就拂袖而去 。
秦孝公很生气 , 自己大小不计也是个一国之君 , 两次拨冗召见 , 竟得到的都是些无稽之谈 。 气愤之余 , 他就又把景监叫来骂了一顿 。 景监一向得宠 , 因为卫鞅挨两次骂后 , 已经不想再荐贤了 , 可卫鞅却不肯善罢甘休:“秦君只是对倡导贤德的王道不感兴趣 , 我已经知道他想听什么了 。 倘若能让我再次面君 , 定能称君之意!”架不住他死缠烂打 , 景监只得第三次为他求得了召见的机会 。
在第三次召见中 , 卫鞅给秦孝公说了霸道 , 即齐桓公、晋文公是也 。 孝公听后 , 有点赞许 , 但并未重用 。 他只是对景监说:“你推荐的人不错 , 有时间可以再谈!”于是 , 才有了第四次召见 。
此时 , 卫鞅认定 , 秦孝公是个想干实事的君主 。 他详细阐述出了强国之术:国不富 , 不可以用兵;兵不强 , 不可以摧敌;富国莫过于努力耕田 , 强兵莫过勇于作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重罚之下不敢怯懦 , 赏罚必信、政令必行 , 如此就没有不富强的国家 。
秦孝公听得如痴如醉 , 不知不觉就凑到了席前 。 二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 共语多日不觉疲倦 。 秦孝公决定任用卫鞅 , 进行变法 。
变法决不是说说而已
变法的消息一传出 , 权贵们就慌了 。 幸福的生活从来经不起风吹草动 , 他们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 必须要站出来维权 。 于是 , 一场关于变法的大讨论在秦国展开了 。
权贵们极力阐述现有制度的优越性 , 曾给秦国解决过无数难题 , 且出口威胁:动摇原则 , 必定会导致国家动荡 。 但秦孝公不信邪 , 豁出命来要变法 。 他任命卫鞅为左庶长 , 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
在卫鞅的操刀下 , 变法令出台了 。 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 , 但最主要的有几点:一实行法治 , 赏罚严明;二奖励耕织 , 重农抑商;三以军功定爵 , 宗室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四推行郡县 。 说起来似乎平常 , 但实际意义重大:实行法治 , 就是要限制特权;奖励耕织就避免了不劳而获 , 激活了生产力;以军功定爵 , 就给了百姓以出人头地的机会;推行郡县 , 就有了非世袭的官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