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小镇,垄断了北上广90%的炒货店( 二 )

苏北小镇,垄断了北上广90%的炒货店
最早外出卖炒货的邹庄镇人 , 就是靠着一口铁锅一把铲子起家邹庄镇人外出炒货的第一次尝试 , 效果让人意想不到 。 这一年他们每人分了600多块钱回家过年 。这一下轰动了 。1980年的春节过后 , 附近几个村的农民 , 一下出去了360多人去上海炒货“淘金” 。开始时是家族式的一起 , 后来发展成先去的带着邻居 , 再从邻居变成邻村的一起 , 慢慢延伸到周边的乡镇也加入 , 甚至紧邻山东两个县的人 , 也加入了“炒货群” 。也是从那时起 , 邹庄镇的青年人也有了这样的习惯:他们很少外出给人打工 , “贵贱不打工 , 大小当老板” 。4. 老规矩与年轻态邹庄镇外出炒货的热潮形成了 。 可让邹庄镇炒货真正发展、壮大的原因 , 除了扎堆外出的“人海战术”之外 , 还有更重要的“老规矩”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 , 不过在邹庄镇外出做炒货生意的人中 , 这句老话似乎并不通用 , 他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自己人不跟自己人竞争从1979年8人闯上海卖炒货开始 , 邹庄镇外出的人无论是亲戚带亲戚还是邻居帮邻居 , 一起结伴闯荡做生意 , 最初的患难与共凝结出了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 。这些 , 都是第一批出去闯荡的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苏北小镇,垄断了北上广90%的炒货店
邳州人外出抱团且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炒货行业 , 但却仍遵循着最初的集体意识 , 不做内部的恶性竞争外出卖炒货的 , 在外面挣了钱就会带着自家的亲戚、邻居出去 , 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新来的选择摊位 , 传授技术——在技术上很开放 , 新来的只要愿意学就传授;在资金上互相帮助 , 只要你需要便借给你;在经营上不竞争 , 新入行的学会技术 , 转身到别的城市发展 , 就算摊位临近 , 也会错开经营的品种 。互帮互助的传统 , 避免了恶性竞争 , 也让邹庄镇的炒货大军遍布全国各地 。最早外出做炒货的 , 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人 , 如今他们已经“退休” , 可是邹庄人对炒货的执着 , 却让很多年轻人主动选择了接班 , 或者在炒货行业里创业 。年轻人的加入 , 特别是大学生的加入 , 可不是简单的守业 , 他们让传统的邹庄炒货变得年轻起来 。在杭州“子承父业”开炒货店的周宁波 , 大学毕业后帮着父亲打理了几年炒货店后进入阿里巴巴工作 。最后 , 他还是选择了重回炒货店 , 而他最想做的就是推动成立“炒货办”这样的行业协会 。 因为在阿里的工作让他看到 , 互联网商业的今天 , 协会更容易促进信息交流 , 也能让邹庄镇的炒货形成品牌效应 。苏北小镇,垄断了北上广90%的炒货店
80后“炒二代”周宁波 , 年轻的炒货人开始更关注传统手艺与现代营销的结合同样 , 还有毕业后一门心思回邹庄镇学炒货技术 , 自己摆地摊的大学生 。他们思路更开阔 , 研究包装设计、炒货的营养、什么人群适合吃什么品种的炒货 , 把以往平民化的炒货 , 整成了年轻人喜欢的网红食品 。苏北小镇,垄断了北上广90%的炒货店
坚果炒货类食品销量仍旧连年持续增长 , 规模化品牌化是邹庄炒货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卖炒货创造了财富 , 但是 , 对外的劳务输出和散布城市中各自为战的经济模式 , 为邹庄镇带来的也只能是“衣锦还乡”的荣耀 。经历了40年磨炼与发展的邹庄镇炒货业 , 已经为“回归”故乡打好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邹庄人回到家乡 , 做的还是炒货生意 , 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因炒货而“离乡” , 又因炒货而“回家” , 邹庄人用“一把铲子一口锅”给出了一个乡村经济振兴的答案 。来源;正解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