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财经|一半收入靠京东,达达难走盈利路:市占不足5%( 二 )
不过 , 随着外卖市场从扩张型业务走向战略型业务 , 各家巨头对于未来要不要将即时配送权柄交到第三方公司手中 , 各有考量 。
2015年4月 , 美团上线美团专送;5月 , 京东到家上线了众包物流业务;6月 , 饿了么推出了社会化物流系统蜂鸟配送;7月 , 百度外卖上线了百度骑士 。 留给社会化众包配送的空间开始急剧收窄 。
与此同时 , 蒯佳祺也承担着公司持续亏损的风险 。 到2016年 , 每送一单 , 达达就要补贴骑手8到10元 。 综合因素考量 , 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是最佳选择 。
2019年 , 《中国企业家》曾经专访蒯佳祺 。 他对未来巨头的配送体系有清晰认识:伴随着巨额融资资金的加持 , “外卖平台一定会自建物流 。 美团想形成自己的闭环 , 顺丰、中通都在做电商平台 , 阿里又试图将通达融入自己的体系 , 大家站在各自的阵营 , 同时走向了纵向一体化 。 ”
2015年底 , 蒯佳祺与各家巨头谈判过了一轮 。 当时 , 市场普遍猜测 , 达达的联姻对象将是阿里或美团 。
蒯佳祺坦言 , 因为此前创办过两家公司 , 最后都卖掉了 , 他希望达达可以独立发展 , 这也是他的基本考量 。
而美团、阿里都不会给他这样的空间 。 “美团是一家很强势的公司 , 一路走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干;阿里给我们的offer非常慷慨 , 但如果并入阿里 , 我们大概就会成为菜鸟的一部分吧 。 ”蒯佳祺当时分析 。
相对看来 , 京东开出的条件 , 最让蒯佳祺无法拒绝 。
2015年 , 京东到家高调上线 , 刘强东将它比作腾讯对于微信一样的期待 。 但现实并不如刘强东所料 , 京东到家的品控和配送履约迟迟无法平衡 , 用户体验长期不尽如人意 。
对此 , 蒯佳祺的判断是:“达达先从物流做起 , 再延伸到电商 。 如果先有平台 , 再建物流 , 这个闭环很难运转 。 ”
彼时 , 京东到家每单的亏损额度约在10元左右 , 订单规模只有达达的十分之一 。 2016年后 , 刘强东开始筹划将京东到家从报表中剥离出去 。
与蒯佳祺见面深谈后 , 刘强东给他开出了优厚条件 。 “首先是京东到家合并给我们 , 而不是反过来;第二 , 管理团队仍然可以操盘 , 并保留独立上市计划;另外 , 京东后续还会追加投资 , 并为我们开放各种入口和流量资源 。 ”蒯佳祺回忆 。
事实上 , 当时随着外卖配送市场逐步对达达关闭 , 达达也需要找到下一个像外卖一样存在巨大增长空间的配送领域 。
仍处于业务扩张期
从业务层面上看 , 达达集团主要分为两大业务板块: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 , 二者相辅相成 。
其中 , 达达快送主要运营“最后一公里”服务业务和同城送货服务 , 同时包含部分京东到家即时零售业务 。
在中国的即时配送市场 , 外卖仍然是占绝对比例的订单来源 。 依托于美团外卖和饿了么 , 美团配送和阿里旗下的蜂鸟配送日均可以实现2180万与1200万的订单量 。
相比之下 , 达达快送最主要的订单来源是京东到家、京东物流、沃尔玛等主要业务关联方 , 并承接少部分餐饮外卖商家自主配送订单、生鲜/商超配送订单及个人跑腿C2C类订单 , 日均订单量约在220万左右 。
同时 , 达达快递也是京东物流的与战略伙伴的重要运力补充 。 达达快送的同城送货服务订单大部分来自京东到家和沃尔玛等关联方 。 618期间 , 快送单日峰值可突破1000万单 。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 , 美团配送、蜂鸟配送、达达快送分别占即时配送市场份额43%、24%、4.3% 。
目前 , 京东到家仍在京东APP上拥有一级入口 。 截至2020年3月31日 , 京东到家的总流量中有约30%来自京东官网 。
同时 , 京东也是达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 2017年-2019年 , 达达分别有56.7%、49.1%及50.5%的收入来自京东 。 沃尔玛也将包括山姆在内旗下所有的商超配送业务交付给了达达 。 2017年-2019年 , 达达来自沃尔玛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6%、13.0%和14.9% 。
推荐阅读
- Odaily星球日报|DeFi艺术周报:加密艺术家收入超过100万美金
- 『营收』中国公有云厂商2019年收入排名TOP10分析
- 金牌娱乐|月入十万左右,扣税额就高达两万,网红大神啊段晒收入
- 燃财经|我为什么不想奋斗了,8位互联网人讲述:2020年
- 大金牛财经|苹果用户就“活该”被割韭菜?,“苹果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国防时报热点|收入受影响,部分人因此“断粮”,印度网红对中国应用禁令显错愕
- 云掌财经|今夜全球无眠!,突发!阿里最大股东宣布退出
- 富丰财经|错失“3万亿”也要陪“她”赴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电商元祖
- GPLP犀牛财经|腾讯云与阿里云的你追我赶,新基建大旗下
- 财富1点通|影响全国6亿人,甚至有人年收入超过一线明星,又一暴利行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