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河湖志(一)山阴故水道:从古越流淌而来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绍兴河湖志(一)山阴故水道:从古越流淌而来
编者按
2019年12月2日起 , 由绍兴市水利局主办 ,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日报社联合承办的“绍兴河湖志”宣传报道系列在《绍兴日报·生态版》陆续推出 。 现将报道有关内容分期编发 , 以飨读者 。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河湖志(一)山阴故水道:从古越流淌而来】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河湖志(一)山阴故水道:从古越流淌而来
本文插图

图1 2019年12月2日《绍兴日报·生态版》报道
河(湖、库)名片——山阴故水道
春秋时期越国开凿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 《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 , 出东郭 , 随直渎阳春亭 。 山阴故水道 , 出东郭 , 从郡阳春亭 , 去县五十里 。 ”这条记载中的故水道 , 西起今绍兴城东郭门 , 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西的炼塘村 , 全长约25公里 , 以北毗邻故陆道 , 南则为富中大塘 。
山阴故水道与东、西两小江等南北向诸河相通 , 从而贯通山会平原东西地区 , 并通过古陆道上的涵闸设施 , 调节南北水位并阻隔潮汐 , 因此山阴故水道的作用是综合性的 , 不仅在蓄水灌溉、区域航运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 更是在越国政治、军事、生产、经济、文化及对外交流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河湖志(一)山阴故水道:从古越流淌而来
本文插图

图2 浙东运河山阴故水道现状图
夏天是一个做不完的梦
秋冬之交 , 位于104国道边上的东湖景区人气持续火爆 。 对这些游客来说 , 见识“天下第一水石盆景”的美 , 往往是从景区口子的揽月桥上开始 , 桥下就是与东湖一堤之隔的浙东运河 , 水波荡漾 , 汩汩向东 。
与汉代采石形成的东湖相比 , 浙东运河的历史实在要久远得多 。 她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不但成就了这一石宕名胜 , 还见证了一个越国的兴盛 。
浙东运河的前身
说起山阴故水道 , 所有的当代文本和古代史志文献 , 都会指向《越绝书》卷八的记载:“山阴古故陆道 , 出东郭 , 随直渎阳春亭 。 山阴故水道 , 出东郭 , 从郡阳春亭 , 去县五十里 。 ”
据考证 , 这条故水道 , 西起今绍兴城东的东郭门(五云门) , 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的炼塘村 , 全长约20余公里 , 跟记载基本一致 。
公元前490年 , 越王勾践自吴返越 , 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时期 , 先令范蠡筑成了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 , 接着又采纳计倪“或水或塘 , 因熟积以备四方”的建议 , 在水资源丰富的平原东部筑塘建立富中大塘 。 山阴故水道的开挖 , 畅通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冶金基地炼塘与越国都城的交通联系 。
“这条东西向水道 , 有别于平原内的南北向天然河流 , 它是越人在沼泽地上开凿的我国最早运河之一 , 也是浙东运河的前身 。 ”绍兴市政协副主席冯建荣在《浙东运河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写道 。
值得注意的是 , 作为水道终点的炼塘村 , 现在是上虞区东关街道联星村的一个自然村 , 其方位位于104国道北侧 , 而不是运河的东端 , 且离曹娥江有相当距离 。 对此 , 我市水文化专家徐智麟给出了干脆利落的回答:“这是曹娥江在历史上不断东移改道之故 。 ”也就是说 , 在越王勾践时期 , 那时的这个军事基地已经在曹娥江口 。
流淌的历史文化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山阴故水道 , 流淌的是江水 , 也是历史和文化 。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围筑汇聚三十六源之水的鉴湖后 , 山阴故水道被纳入其中 , 成为鉴湖的一部分 。 由此 , 这条湖中航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揽胜、踏歌而行的一大目的地 。
在东湖 , 因唐时浙东诗人领袖严维在此建有园林 , 这里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中转站 , 往返唱和的唐代诗人众多 。 在东关 , 因为此地靠近曹娥江 , 是著名的古渡口所在 , 古代设立东城驿(东关驿) , 又有敕赐寺额的历史名刹天华寺 , 很多宋朝诗人流连于此 , 并留有诗作 。 水道的终点炼塘 , 《越绝书》也有记载 , “练塘(即炼塘)者 , 勾践时采锡山为炭 , 称‘炭聚’ , 载从炭渎至练塘 , 各因事名之 。 去县五十里 。 ”较为具体介绍了这一军事基地的作用和功能 , 也因为越王勾践的这一故事 , 后世很多游历者慕名前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