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大史|挥洒盛唐:以严谨著称的中国书法,为何在唐朝愈发狂放,笔墨丹青( 二 )
这些文人不仅被大唐气度催生 , 也用过人的想象 , 丰富的情感成就了大唐 。 士阶层作为全社会的中坚力量 ,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走势都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 。 科举取士给唐朝社会带来了一种重文的风气 , 整个民族的人不论老幼不论阶层 , 不论民族都是热爱知识和文化的 。 唐朝的文人阶层在社会上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作为社会的精神领袖 , 士阶层将文化传承当做己任 , 他们对于书法的感情也早已跳开了仅仅陶冶情操、追求艺术的境界 。 他们认为书法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化理性被继续发扬光大 , 变成大唐的特色和标志 , 也变成异国人能一眼看见的优越民族文化 。
因此他们将书法当做自己的精神伴侣 , 将自己与大唐文化的命脉相连 , 钻研书法、模仿大家、创造创新新的书法技巧与形式 。 因此唐朝士人阶层在互相切磋 , 互相品评 , 进行思想碰撞的时候 , 唐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就早已到了一种高雅修身的高度 。
写字最能磨练人的心神 , 唐朝是佛、教、儒三教并行的一个社会 , 上到统治者 , 下到平民百姓 , 他们都有不同的信仰 , 甚至多种信仰 。 但不论你信仰什么 , 都需要磨练心神 , 并在磨练中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去丰富自己的内心 。
文章图片
唐朝的统治者就对书法十分喜爱 , 唐太宗李世民就收集了不少书法大作 , 而且在欣赏学习之余 , 太宗还不断实践 , 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与书法理论著作 。 作为最痴迷书法的帝王 , 唐太宗甚至死前还让人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陪葬品陪葬 。 后世的几代君王也沿袭着太宗的爱好 , 由于统治者的偏爱 , 唐朝书法一度成为社会风尚 。
另外 , 唐朝书法还作为私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 唐朝对私学的不打压给私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土壤 。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 , 在兴办官学的同时还大力提倡私学 。
从孩童开始 , 稍有条件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去识字、习书 , 甚至在女子教育中 , 书法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课程 。 再加上科举考试中 , 考官对考生字的情有独钟 , 寒门学子为了能在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也是下足了功夫 。
由此可见 , 出于盛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经济以及相对公平的政治环境 , 唐朝书法在这片沃土上迅速发展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趋势 。 三、唐朝书法艺术传递着唐朝社会的精神 , 同时也是佛道儒思想的外化体现
中国书道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 不论这种说法到底是真是假 , 但书道与哲学从一开始就确确实实有共同的思想渊源 。
文章图片
唐朝儒道佛并存的思想风尚给了唐朝文化多样发展的可能 。 唐人的书法比较尚"法" , 那么何为"法"呢 , 就是说唐朝的书法审美偏向筋骨风度 , 要求字体端庄凝重 , 雄劲有力 。 一般来说 , 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研究理论总是要滞后于实践的 , 可在唐朝书法这块 , 两者却是几乎同步进行 。
由于在唐太宗时期就确立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 , 因此唐朝的书法家大都学习研究尊崇"法"的字体 , 由于当时的科举考试由朝中大臣担任 , 统治者的喜好又会影响着这些书法集大成的朝中文人 , 因此他们的审美就与统治者趋于一致 , 因此考生如果想获得考官们的青睐 , 也就要习这种字体的文字 。 这种统一的审美风格就成了相关书法理论著作的基础与标准 。
唐太宗本人虽然不是一个信仰佛家学说的君主但他却是一个精明的君主 。 他对佛家也有过很多相关政策的扶持 。
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上包容的做法与态度才可以在社会三教并行的时候推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因为社会宽松的风气会给不同信仰的人更包容的态度 。 因此 , 唐朝书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下有了"尚法"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