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趣史|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二 )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 当年身为晋公子的申生、夷吾和重耳被陷害 , 夷吾流亡秦国时曾许诺秦穆公“诚得立 , 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 ”秦穆公答应了 , 并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助他登上国君之位 , 但是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毁约了 。 还有一次 , 晋国旱灾求助秦国 , 秦穆公不计前嫌 , 运了粮食帮助晋国 , 但是第二年秦国发生了饥荒求助晋国 , 晋国不但没帮忙反而落井下石攻打秦国 。 晋惠公忘恩负义的种种行为加深了两国的矛盾 , 于是爆发了韩原之战 , 晋惠公被俘 , 经周天子和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和周旋 , 秦晋又结盟了 , 晋惠公送了晋公子圉到秦国为质 。 圉为质期间 , 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 然而圉却偷偷跑回晋国 , 成为了晋国国君晋怀公 。 对于和夷吾一样背信弃义的圉 , 秦穆公怒不可遏 , 于是他把流亡在楚国的重耳接来 , 还“以宗女五人妻重耳”(其中包括曾经圉的妻子怀嬴) , 并扶持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 。

文谈趣史|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本文插图

这些就是掩藏在“秦晋之好”下的历史真相 。 对于郑国而言 , 晋国亡郑的政治意图和需求更迫切 , 而秦晋的利益关系本就不牢固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下 , 秦国和郑国反而殊途同归 , 也就有了达成合作的可能性 , 所以烛之武选择秦国为突破口 , 不失为明智之举 。 2、秦国的利益得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秦晋围郑不过是他们又一次的利益联盟而已 , 他们的意图很明显 , 郑国地处要塞 , 控制郑国是谋求霸业的关键 。 但对于秦而言其弊端也很明显:在地理位置上 , 晋紧邻郑 , 可以说是近水楼台;而秦郑之间还隔着晋 , 驻防、管理都很困难 , 所谓鞭长莫及 。

文谈趣史|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本文插图

烛之武抓住了其中利害 , 分析利弊 , 陈贬实事 , 才让秦穆公动摇的 。 不过这些都不足以说服秦穆公 , 秦国已然出兵 , 对天下大势肯定也是分析过的 , 如果没有与“亡郑”目的相当的实质利益 , 秦穆公很难转变立场 。 真正打动秦穆公的是烛之武提出的这个条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 , 共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 。
也许是跟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 , 这个条件烛之武提的很隐晦 , 我们把这句外交辞令翻译过来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猫腻: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 , 保留我们的国家主权 , 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你们秦国往来的使者提供便利 。 这里的“使者”很关键 , 它不仅仅指出使到郑国的使者 , 还包括了秦国的情报人员 , 驻扎的军队等 。 其实 , 我们从秦穆公的这个动作“秦伯说 , 与郑人盟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乃还”也能看出端倪 。 秦留下军队 , 表面是派兵替郑国戍守 , 对抗晋国 , 实际它控制了部分郑国的主权 , 方便秦展开之后的工作 。
秦原本助晋“围郑”的目的很明显 , 希望能从这场战争中分一杯羹 , 作为沟通各国的途径 , 为日后扩张土地、谋求霸主地位做准备 , 但是“亡郑”的弊端也很明显 , 秦国鞭长莫及 。 郑国此次的沟通实际是把国家的部分国防权利交给了秦国 , 使秦国不但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 还没有了“鞭长莫及”的顾虑 , 同时又牵制了晋国 , 一举多得 。 这样巨大利益的诱惑才是秦国背弃秦晋同盟 , 转而与弱小的郑国结盟的真正原因 。

文谈趣史|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本文插图

3、晋国的利益得失
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谋晋国 , 由于秦单方面撤军 , 并和郑达成了同盟协议 , 它不得不被迫退兵 , 晋既没有得到预期的利益又失了盟友 , 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结合历史 , 我们不难发现 , 晋国退兵非但不是无条件的 , 而且还相当的老谋深算 。 《史记·郑世家》记载 , 晋在退兵前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逼迫叔詹自杀;另一个是要求郑国立公子兰为太子 。 那么 , 晋的这两个动作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一些事件来分析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