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管+柔性服务精准监管+柔性服务 沪市主板公司年报审核展新风( 二 )


今年沪市年报审核的分寸 , 还体现在机制上的优调微调 。对于一些主要涉及信息披露补正、风险因素不是太大、敏感性不高的事项 , 允许公司收到工作函后与其回复内容一并披露 , 避免市场误读误解 。对于确需发出问询函的 , 尤其强调问询内容要于法有据 , 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 语言要客观中性 , 不能先入为主 。流程上 , 常规一封函件的发出 , 必须经过层层把关 , 先是监管人员审核起草 , 行业组讨论初定 , 再经会计组二审 , 并由文字把关后方可发出 。重大敏感、或者复杂疑难的事项 , 还须部门集体商议 。实际上 , 问询函的公开对上市公司是督促 , 对函件起草者也是很大的约束 , 问得到不到位、有没有体现专业性 , 都要接受全市场的检验 。
精准监管讲专业
年报审核中落实分类监管、精准监管 , 要聚焦重点 , 也要讲求专业 。今年以来 , 金融委三次表态坚决打击财务造假 , 证监会也多次强调对财务造假“零容忍” 。今年上交所年报审核 , 重点就是要盯住业绩变脸、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 。就此 , 上交所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精准监管并不是要“有罪推定”某家公司造假 , 绝大多数情况还是希望通过事中事后监管 ,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尽可能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甚至造假苗头 , 将其遏制于萌芽状态 , 督促公司及早化解 , 走上正轨 。这类问询对投资者是提醒 , 对公司也是一种爱护 。当然 , 对于一些重大财务造假嫌疑大、资金占用性质恶劣的行为 , 上交所从严监管的立场一以贯之、绝不姑息 。
例子每年都不少 。某公司作为行业龙头 , 主营发展不错 , 但旗下一块业务金额巨大、利润极薄 , 高额预付款项上百亿 , 资金体外运转风险较高 。经过问询 , 公司在次年主动压缩了此类业务规模 , 有效化解了相关风险隐患 。另一家公司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该公司常年从事转口贸易业务 , 只见账面收入不见现金流入 。今年非但巨亏 , 应收账款和票据也出现大面积逾期 , 问询就聚焦客户背景和盈利模式 , 深挖业务真实性 。还有家公司 , 刚刚踩线完成重组业绩承诺 , 标的资产业绩就迅速变脸并计提数十亿商誉损失 。审核中 , 不仅要关注今年商誉计提的合理性 , 更要回头推敲前两年标的业绩和重组资产到底实不实 。正是这样抽丝剥茧、全程式的审核 , 才能一步步拆解问题、了解情况、固定证据 。对于线索明确的 , 还需进一步提请证监局核查 。
要做到这些 , 靠的是专业支撑 。尤其是发现造假和违规线索 , 绝不能推测臆想、一问了之 。在这方面 , 上交所2015年就推行并持续深化的分行业监管 , 为立体式、多维度的审核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将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与其经营模式、行业发展情况深度融合、相互印证 , 一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异常就更容易浮出水面 。当年一家老牌钢铁企业 , 常年毛利高于同行业 , 交易所连问三年 , 要求公司拆分具体产品说明毛利畸高的合理性 , 最终被坐实财务造假 。去年 , 有家通信设备企业 , 在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 , 单位产能的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偏高 , 审核发现蹊跷后多番问询 , 今年公司果然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大额减值 。还有一家曾斥巨资收购海外油气资产的公司 , 近年来油气价格波动剧烈 , 审核就抓住这一关键 , 深挖油井建设和油气资产折耗的合理性 , 直击业务虚实 。有多家机构投资者表示 , 这些专业、客观的问询帮助其跟踪分析公司实际情况 , 已成为其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