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管+柔性服务精准监管+柔性服务 沪市主板公司年报审核展新风

每年的年报披露后 , 交易所的事后审核历来是市场关心的一场大戏 。企业业绩真不真、经营实不实 , 大家都希望通过交易所的年报问询知道个究竟 。但今年年报审核工作怎么干 , 有些不一样的挑战 。一头 , 国内外经济形势波诡云谲 , 上市公司经营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 困难有所集中 。审核要理解公司实际情况、把握好分寸 , 增强服务意识 , 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另一头 , 经济下行压力下 , 个别公司造假、欺诈等问题水落石出 , 投资者反响强烈 。及早发现重大违规和造假线索 , 也是监管者的责任 。
在此背景下 , 上交所提出 , 要用好“精准监管+柔性服务”这把钥匙 , 驱动沪市主板公司年报审核升级进阶 。在忙碌的年报审核季 , 采访人员走进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 , 实地采访一线监管人员 , 查阅一封封发出的问询函 , 也追踪有关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 , 多维度观察沪市年报审核新实践带来的变化 。
问与不问守分寸
有年报审核 , 就有年报问询 。这几年 , 市场对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关注度不低 。很多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 , 认为交易所的问询抓住了点 , 督促公司披露出了他们真正想了解的“干货” 。但也有公司收到问询仿佛“惊弓之鸟” , 就怕被人以为出了大事 , 担心股价也可能受此波动 。交易所的监管人员也颇为头疼 。一位监管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审核工作压力很大 , 怎样以更加专业、客观的方式关注到公司问题 , 又避免对其带来过度的负面影响 , 实践中把握起来并不容易 。”问的不准、不深、过细 , 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的误解 , 让公司陷入被动与猜测;问的太少、不够、过泛 , 又不能维护好投资者的知情权 , 让风险和问题依然云山雾罩、投资者不明就里 。
今年的年报审核开展前 ,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对前期年报问询的经验、得失、方法做了全面的总结分析 , 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优化调整 。基本思路就是努力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区分情况、把握分寸、有的放矢 , 把抓监管和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 。具体做法上 , 问询要体现重大性 , 不片面追求函件数量和问题数量 , 提高问询的精度和质量 。可问可不问的原则上不问 , 尤其是要摈弃免责式、过度质疑式问询 。这些做法 , 体现了资本市场公开透明的要求 , 也与证监会多次强调的“分类监管、精准监管”一脉相承 。
按照这样的思路 , 哪些问题问得最多?梳理沪市已发出的问询函 , 大多是与公司业绩、会计处理和公司治理有关 , 关系到公司实际经营质量和运行情况 , 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 , 也是监管者的用心所在 。具体来看 , 财务信息问题中 , 约四分之一涉及资产减值计提合理性 , 即是否存在不当盈余管理 , 约四分之一涉及其他应收应付款、预付款等相关科目变化的合理性 。其余涉及研发费用是否真实 ,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重点资产项目是否存在水分等 。行业及经营信息问题中 , 近七成关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是否匹配 , 其余主要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方面 , 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 , 非标意见涉及事项及原因等问题 。并购重组方面 , 主要涉及标的资产承诺期后业绩变脸、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大洗澡”等情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