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南怀瑾先生:有何种修养,才能安身立命、担当大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南怀瑾先生:有何种修养 , 才能安身立命、担当大任?
思想|南怀瑾先生:有何种修养,才能安身立命、担当大任?
本文插图

南师说:【思想|南怀瑾先生:有何种修养,才能安身立命、担当大任?】
大家这里要特别注意:譬如现在我在讲话 , 诸位在听话 , 就在这个时候 , 我们的生理作用 , 配合心理感受 , 好几样都在用了——眼睛在看着 , 耳朵在听着 , 坐在椅子上舒不舒服 , 空气的冷暖 , 都感觉到 , 内在还有个东西 , 思想一个一个接连着 。
我们的思想像流水一样 , 一个浪头过去了 , 又来 , 又过了 , 又来了 , 一直这样的 , 而且在中间还会岔上很多的乱想 。 但是回想一下 , 这许许多多的思想 , 没一个存在 。 譬如我们说“克己复礼” , 这句话就是一个思想 , 这个念头过去了以后 , 我们再讲“克己复礼” , 但已经不是第一个 , 而是第二个思想了 , 再讲一个“克己复礼” , 又是第三个思想了 。
也就是我们讲过的 , 等于我们看到一股流水在流 , 表面上我们是看到一股流水 。 而它一直在流 , 但第一眼看到的那个浪头早过去了 , 不断地有个浪头在眼前 , 可是它是由后面不断地涌上来的 。
我们看电灯 , 好像这个亮光是一直存在的 , 但实际上这亮光是不断地消散 , 而新的亮光不断地补上来 。 我们的思想、心理作用也是一样 , 我们好像是总有思想存在 。 实际上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思想 , 前面的思想过去了 , 后面的思想还没有来 , 现在的思想当我们讲“现在”的时候 , 这个思想又已经过去了 。
好了 , 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了 , 所以对于思想 , 我们不要去控制它 , 譬如说我们想静下来 , 脑子里在想“我最好静下来” , 这反而又多了一个念头 , 所以最好不要去作“我最好静下来”的想法 。
许多人学佛、学道、打坐、练功夫 , 有意要把心静下来 , 这心怎么能静?有的两腿盘起来 , 闭眉闭眼 , 不言不语 , 耍把戏一样 , 这也可以 , 但不是真正静的境界 。 对生理的帮助则有之 , 如说这就是静 , 那就不通的 。 这样坐在那里 , 心里的乱想会更多 , 这不是真正的静 。 所谓真正的静 , 要有高度的修养 , 如前面所说 , 一面批改公文 , 一面听取报告 , 处理急务 , 日理万机的情形下 , 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 。 我们要想做到这一步修养 , 就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 , 思想是这样不断地过去 , 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做一个体会 , 我们对于前面过去的思想不理它 ,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
譬如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在哪里?我们往往知道是无法挽回的 , 但硬是想要把它拉回来 。 所谓后悔 , 就是已经过去了的 , 想把它抓回来 。 对于未来的 , 又何必去想它?有人说我走路很快 , 我说我这个人“懒得用心” 。 譬如我出门到这里来 , 目标是恒庐 , 就直往恒庐来 , 路上的事就不去管它 , 不去想它 。 可是许多人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 , 可想得多了 。 假使能够不去想它 , 心理上永远保持这份宁静 , 心理就健康了 , 生理也自然健康了 , 这是必然的医学道理 。
现在再回来说本题 ,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 , 未来的还没有来 , 不去管 , 单说现在的 , “现在”也没有 , 我们说一声“现在” , 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 。 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 , 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 , 这一个平静的心境 , 一直平静到甚至于今天被敌人抓住了要枪毙 , 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一颗子弹这里进去那边出来 , 一定倒下去 , 完了嘛!它还没有来 , 何必去怕?它来了 , 就是这么回事 , 怕也没有用 , 又何必去怕?现在还乐得享受 , 清静一点 。
所以古代许多大臣、忠臣 , 如文天祥的从容就义 , 就是如此 , 在文天祥的传记里就看到他有这种修养 。 他在被执以后 , 路上遇到一位老师 , 不知是道家的人物或是佛家的人物 , 他没有讲 。 只在他遗集中一首诗①前面的序言中说 , 碰到一个异人 , 传他一个“大光明法”(这是佛家的东西) 。 因此 , 当时他就把生死看开了 。 读了这传记 , 才知道怪不得文天祥有这样高的修养 , 他是从此之后 , 就把生死观念 , 完全看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