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观|李白,《渡荆门送别》唐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文章图片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基调】思乡诗
【年龄】李白24-26岁 , 公元724年-726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到十四年)
【译文】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 ,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 , 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 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 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
【注释】
荆门:山名 , 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 与北岸虎牙山对峙 , 地势险要 , 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远:远自 。
楚国:楚地 , 指湖北一带 , 春秋时期属楚国 。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
江:长江 。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
下:移下 。
海楼:即海市蜃楼 ,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仍:依然 。
怜:怜爱 。 一本作“连” 。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 , 把四川称作故乡 。
万里:喻行程之远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 具体创作时间不确定 , 基本上是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到十四年(公元724年-726年 , 李白24-26岁) 。 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 , 也就是24岁时辞亲远游 。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 , 直至远渡荆门 , 一向在四川生活 , 读书于戴天山上 , 游览峨眉 , 隐居青城 ,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 这次离别家乡 , 发青溪 , 向三峡 , 下渝州 , 渡荆门 , 轻舟东下 , 意欲“南穷苍梧 , 东涉溟海” 。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
【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年时出蜀漫游途中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 , 由水路乘船远行 , 经巴渝 , 出三峡 ,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 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 , 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 , 最后以思念作结 。 全诗意境高远 , 以卓越的绘景取胜 , 景象雄浑壮阔 , 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
首联“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开篇点题 , 李白这次出蜀 , 由水路乘船远行 , 经巴渝 , 出三峡 ,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 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颔联“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山逐渐消失在一望无际的的原野中 , 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 “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给人以气势开阔之感 。 一个“随”字 , 化静为动 , 好比用镜头拍摄的一组活动画面 , 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一个“入”字 , 突出了江水气势宏大 ,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 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 让人感觉到诗人青春的朝气 。
颈联“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描绘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晚上 , 江面平静时 , 俯视平静的江面 , 月亮倒映水中 , 好似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 , 仰望天空 , 云彩兴起 , 变幻无穷 , 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 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 天空的高远 , 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推荐阅读
- 红尖椒文化|都是怎么来的,李白的“诗仙”谁取出来的,诗人的雅号
- 蜀山笔侠|一生仅一首诗传世,凭短短20个字,胜过了李白,唐朝最低调的诗人
- 小笨熊|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误读了千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
- 梅梅说历史|差了这两个字!,宋朝变法皇帝:李白相比苏轼
- 猫眼国学|和月亮有关的几十首,但为何从不写中秋诗?,李白生平诗作上千首
- 刺猬看书|崔颢笔下这10首佳作,每首诗都是绝世之作,能让李白搁笔的诗人
- 浙杭之美|大诗人注定只能沉醉诗和酒,由李白的个人经历来看
- 每天读宋词|醒后自己慌了:下联咋对?千年来无一人能对,李白醉酒时写一上联
- 亚男杨士|你知道古代人的酒量能喝多少白酒吗?看看曹操李白就知道了
- 品诗词|看尽朱敦儒的轻狂与夸张,简直是李白的升级版,一首《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