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一只七星瓢虫乘着一朵花,从我脚下路过丨康雪( 二 )


聊得也都是日常——
什么树最适宜居住
什么屋顶下的人值得同情?
我也渴望能分享一些我的经验 。
但我很少生活在清晨
我没有同类 。
琉璃草
遇见一个人很多次 , 才想认识他
遇见一种草很多次
才想打探她的名字 。
再见到你以前 , 我先见到琉璃草
她开蓝色小花
从普者黑开到泸沽湖
从一种模糊记忆 , 开到一个人眼底
我想谁都没那么顺利
一株草也会收到错误的地址
她也绕了很远的路——
但最后还是到达这里开花
并先于我们 , 在一场感情中找到位置 。
康雪|一只七星瓢虫乘着一朵花,从我脚下路过丨康雪
本文插图

察觉与存在
程一身
在《但你从未察觉》这组诗里 , “察觉”是个关键词 。 察觉什么呢?我用“存在”这个词界定察觉的对象 , 万事万物都是存在 , 虚无也是一种存在 。 对待各种存在 , 我们要么有所察觉 , 要么一无所知 。 但无论是否察觉 , 都不能取消存在之物的存在 。 作者在“察觉”前用了一个“从未” , 这大体上是个时间词 , 也是个抒情词 。 它包含的意思是 , 某种事物一直存在 , 只是“从未察觉”而已 。 为什么说“从未”是个抒情词呢?这是因为存在之物包含着被察觉的期待 , “我”想被“你”察觉 , “你”却一无所知 , 这是一种隐隐抱怨的情感 , 发生在“我”与“你”之间 , 准确地说 , 是“我”对“你”的抱怨 。 “但”这个转折词无疑加强了“我”期待落空的怅惘感 。 那么 , “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你”是“我”的什么人 。 据我理解 , “你”是与“我”关系密切却不知“我”心的人 。 我们不会对陌生人有所期待 , 自然也不会抱怨陌生人 , 我们抱怨的总是熟人或亲人 。 种种迹象表明 , 这是一组家庭诗篇 , 诗中写到了“我” , 写到了妈妈 , 还一再写到孩子 , “我”与妈妈、孩子显然是和谐的 , 但这个不具名的“你”就有些异样了 , 我猜“你”应是“我”的丈夫 , 这是一个多么粗心的人啊 , 对妻子的内心活动——这也是一种存在——“从未察觉”:
当我如愿以偿变成一片树叶
我闪烁着
来自万米高空的一点尖叫声
或者一个吻——
我用整个生命期盼和感激着的这滴雨
让我持续战栗
让我迫不及待地
想要在天晴时 , 抛下我的阴影
它那么与众不同
它那么小
却曾甘愿承载着整个天空的感情
它刚好落在你的头发上
或者滑进你更深的阴影里
《但你从未察觉》写的是对熟人的抱怨 , 《理发师》写的则是对陌生人的信任:“把对美的信任交给一个陌生人” 。 如今 , 人们不仅把对美的信任交给陌生人 , 甚至把对生命的信任都交给陌生人 , 这并非危言耸听 , 其实是必然的 。 道理很简单 , 人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谁能完全离开他人而生活呢?出门坐车 , 信任司机;患病住院 , 信任医生 , 如此等等 。 就此而言 , 《理发师》这首人际关系诗提供了当代诗的一个基本主题:对陌生人的信任 。 但并无批判性 , 也无荒诞感 , 而是一种日常需要 , 不难看出作者是心满意足的 , 满足于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 “一个陡峭的人 , 有了点线条” 。
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属于存在 。 察觉与存在其实是写作的要素 , 换句话说 , 写作就是对存在的察觉和表达 。 诗人就是把存在变成诗歌的人:首先要有所察觉 , 然后把存在转换成通灵般的词语 , 诉诸他人 。 写到这里 , 我不禁想起歌德关于自然的论述:“我们在我们周围所发现的一切 , 都只是粗糙的材料 。 如果说 , 一个艺术家通过直觉和趣味 , 通过训练和试验就能达到这样一步 , 他懂得如何从事物中找出它们外在美的方面 。 懂得如何从现存的事物中挑选出最好的事物来 , 而且懂得至少要创造出一种令人喜欢的外表来 , 这已经罕见 , 那么——尤其在现代——更为罕见的是 , 艺术家既能洞察到对象的深处也能洞察到他自己情感的深处 , 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创造出轻易地就能产生表面效果的东西来 , 而且也能创造出可以与自然相匹敌的在精神上是有机的东西来 , 并且赋予他的作品这样一种意蕴 , 这样一种形式 , 使他的作品看起来既是自然的同时又是超自然的 。 ”毋庸讳言 , 歌德所说的“自然”其实等同于我在此文中所说的存在 。 歌德的自然观其实是他创作观的核心 。 按照歌德的意见 , 艺术家要创造出“与自然匹敌”的作品 , 要创造出“既是自然的同时又是超自然的”作品 , 这就需要“既能洞察到对象的深处也能洞察到他自己情感的深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