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坵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浙西南畲村四任村书记跨越35年的脱贫接力( 二 )


“当时我带动村里修通了第一条机耕路 , 路通了 , 茶商就可以进来收购我们村民种的茶叶 , 沿着这条路 , 我们就能从贫困走到小康 。”雷正余书记感慨道 , “要想富 , 先修路 , 这是确确实实的 。”1997年 , 雷正余书记卸任后 , 原来的村委会主任陈立平接了他的班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 , 金坵村又是典型的畲族村 , 民风淳朴 , 且充满浓郁的畲乡民族风情 , 于是在他的任期内 , 金坵村开始探索以畲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村庄建设之路 。
为了搞好旅游 , 陈立平书记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大规模整治 , 彻底清除了露天厕所 , 并且开通了景泰公路到村中心的准四级公路 , 还开始了畲族特色婚嫁表演 , 发动村民种植了惠明茶500余亩 ,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 。
2011年 , 潘欣根书记接任后 , 更是大力推进“五水共治” , 将金坵村的发展战略定位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 , 一张蓝图绘到底 , 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26.5万元 , 村里的人均收入从9000元发展到17000元 。
“五水共治”纳入到了村规民约 , 美丽乡村建设徐徐铺开 , 2017年金坵村还成功创建了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 正在向4A级迈进 。优美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 也让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
“我们现在 , 就好像在家里种钞票一样”
“原先我们村里是种稻谷的 , 村民们割半天稻谷 , 挑到家里去要一个半小时 , 卖的时候几十块钱一百斤 , 现在茶叶一斤拎去卖了 , 就能有五六十块 。这种感觉就像是种钞票一样 , 可以坐在家里数现金了 。”陈立平书记笑着说 。
2019年兰文忠书记上任后 , 金坵村更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 , 深挖传承民族文化 ,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 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
为了给金坵村引进更多新项目 , 几任村书记一起动脑筋 。作为浙江蓝氏的发源地 , 金坵村打造了蓝氏文化体验中心;今年六七月 , 花海滑道也即将落成 , 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30万元;惠明茶茶叶基地已经发展到3400余亩 , 通过施有机肥、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 努力提高茶叶品质 。
在金坵村 , 平均一个人就拥有三亩茶园 , 仅茶产业一项 , 人均收入就在10000元以上 。
金坵村的年接待游客也从2003年的不到3万人次 , 到2019年接近15万 , 旅游经济收入就有200多万元 , 其中村集体增收约18万元 , 村民增收约100万元 。兰文忠书记对金坵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他说 , 到2020年底 , 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将突破2万元 , 3至5年内 , 金坵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达到百万元 。
“百事都要自己带头干”“我们作为村干部 , 该吃亏就要吃亏 , 而且自己要先去吃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村干部 ,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党走 , 不要脱离群众”“群众会体谅我们的” , 35年来 , 这些话一直被四任书记念叨着 , 早已融入到了他们的村务工作中去了 。
“不想致富的人是没有的 , 有时候工作不好做 , 大家有时候会不理解 , 但是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做工作 , 最终都是为了群众 , 把经济搞好 , 老百姓增收嘛 。”雷正余书记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