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文 | 吴亚琦

近日 , 广东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向老师询问问题时 , 发送了两个“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 , 老师认为该表情不礼貌 , 是想“敲打”自己 , 批评并责令学生写检讨 。 学校副校长表示 , 学校很多人都认为“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是“敲打对方” , 事后学生解释自己没有这个意思 , 双方也已消除误会 。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同一个“敲打” , 不同的理解 。 确实 ,
面对不同的语境 , 或者不同的交流对象间 , 即使是同一个表情 , 也很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 。
甚至随着交流的升级和年代的变化 , 很多表情背离了初始的“官方定义” , 比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 , 本来官方是想“微笑” , 现在却常被年轻人用来表达令人无语的“呵呵” , 而很多长辈似乎还未跟上这波节奏 , 仍旧时常用它来展露友好善意的微笑 。 因此 ,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是想敲打对方还是敲打自己 , 产生类似误会也不难理解了 。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文章图片

表情作为网络时代流行的语言符号 , 简洁明快、生动有趣 , 成为很多人线上聊天中不可获缺的沟通要素 ,
甚至觉得“没有表情包的聊天是没有灵魂的” 。 无论是emoji表情 , 还是图片配上文字的表情包 , 适时地甩出一个 , 或者表情达意 , 或者缓解尴尬 , 或者活跃气氛 ,
似乎那些文字表达不出的 , 是没有一张表情包解释不了的 。

表情包除了弥补文字无法表达出的语气和情绪 , 很多时候可能包含着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定的“梗” , 但并非所有的聊天对象都能在第一时间读懂它们 。 大概就是 , “如果你能读懂我的表情包 , 我们就能做朋友 。 ”从这个层面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