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二 )





她的头躲在我的颈窝 , 那个时候 , 我知道我是她唯一的保护伞 。


那个baby晴晴的状态还历历在目 , 转眼间 , 她就长大了 , 成了少女晴晴 。


看到女儿的成长 , 也回忆起自己做女儿的状态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很多时候 , 世界上每一个妈妈最容易受不了的 , 就是某一天自己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 。 那种不需要是真的不需要 , 不仅仅是不需要妈妈照顾衣食住行 , 渐渐地 , 也不再需要妈妈的精神陪伴和情感支持 。



孩子变成了一个单飞的个体 , 不需要父母的呵护 , 只是出于礼貌仍然和父母问好 , 不跟父母冲突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状态 。


这种情况下 , 母亲的心往往会失落心碎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作为女儿 , 是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 自己能感觉到自己的独立自主和单飞渴求 , 也能感受母亲的失落和孤单 。 这种时候是痛苦的 , 但也是无能为力的 。



生命与意念的渴求如此强烈 , 以至于必须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 , 哪怕跟周围所有亲人有冲突也一定非要听从自己的志向 , 必须燃烧生命 , 不如此不足以对得起自己的心 。 而母亲 , 则留在遥望的原地 。


这个过程 , 是痛苦的破茧成蝶 。


因为懂得这个过程 , 在自己的女儿的成长中 , 也会清晰看见她的独立和渐行渐远 。



晴晴仍然会每天扑到妈妈怀里 , 仍然在晚上要求搂着妈妈入睡 , 仍然爱和妈妈分享她的小秘密 , 但我知道 , 她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了自给自足的个体 , 内心的完整度已经不再是幼时那个baby 。



她不再像一岁时那样每天粘在妈妈身上 , 也不再像两三岁时那样见不到妈妈就害怕 。 她已经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 , 也只是在动画片不足以满足自己的时候找妈妈来玩 。
这时候最好的关系 , 就是目送她的成长 , 守护她的远离 。


等到了小学 , 她会渐渐有自己的主张和偶像 , 会花大量时间在自己选择的事情上 , 而非妈妈给她选择的事情上 , 她会开始做自己的公主梦 , 也做自己的白马王子梦 , 而与幼年时候最大的不同是 , 她的绝大多数白日梦 , 将不再和父母交流 。



她会进入到正常的少年人的生活 。
这个过程中 , 父母要适应心理上的逐渐撤退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依恋理论强调母亲对孩子的重要 , 说的是“内心中的妈妈” , 而不是“现实中的妈妈” 。



所谓
“内心中的妈妈”
, 是指孩子潜意识里对于一个“无限爱自己、无限支持和温暖自己、无限安全”的理想成人的印象 , 这个印象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估和面对生活的安全感基础 。



而一个
“现实中的妈妈”
, 是实际照管生活、管束纪律、约束选择的有掌控力的成年人 。 这个成年人 , 最初也会重要 , 但是会随着孩子自身的力量逐渐增强 , 慢慢就不再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 。 孩子会对老师、同学、挚友、爱人、上司的主张越来越重视 , 也会对自我的主张越来越重视 , 直到最后让“现实中的妈妈”退到相当边缘的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