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三 )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 会从一个孩子四五岁 , 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五岁 , 整整二十年都在相对关系的调整和此消彼长的依赖性中度过 。



而如果过渡不顺利 , 要么孩子独立性受损 , 要么亲子关系受损 。 一些挣扎 , 会映刻在孩子生活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 。


如果父母能忍耐住自己的控制欲和无限怀念的情感 , 逐渐接受孩子的离开 , 整个过程对父母和孩子都更为健康一些 。
孩子的离开不是发生在考上大学、坐火车离家那一刻 , 而是在她内心中自我意识崛起的每一刻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 可能比较理想的是这样几个阶段:
呵护-引导-陪伴-港湾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0-3岁:
孩子的一切需求都要通过父母来实现 , 父母要呵护所有 。 孩子如果感受到自己无所不能 , 而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 , 会形成相对完整和安全感充分的心理基础 。


3-6岁: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 , 学会独立生活 , 父母需要引领孩子 。 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对孩子这个阶段形成成熟独立的人格意义重大 。


6-18岁:
孩子需要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 找到自我身份 , 并与同龄人交流 。 这个阶段父母逐渐从引领者退回为陪伴者 , 帮孩子克服自卑 , 走过这段困难岁月 。


18岁+:
孩子要在自己的人生中面临孤独与亲密的挑战、自我与家庭的挑战 , 父母能够成为孩子脆弱时愿意回归的港湾 , 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 。


这是把埃里克森人生阶段理论做了简化 , 人生的每个阶段 , 孩子面临的挑战不同 , 父母所应承当的角色也有不同 。



总体而言是一个逐渐撤退的过程 , 从上帝变成导师 , 从导师变成朋友 , 再从朋友变成树洞 , 父母如果能顺利撤退 , 就意味着孩子已经独立成长 。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在孩子独立人格成长很重要的4-10岁 , 父母要怎样引导呢?


郝景芳: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文章图片


我记得很多年前 , 在大学里和一个美国女孩讨论事情 , 她提到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 当时我们讨论到社会帮扶 , 她说
“We offer , but not give” ,
这句话点醒了我 , 至今仍是我觉得各种人际关系中最合理的态度 。


Offer的意思是提供 , give的意思是给予 。 Offer是把好东西放到你面前 , 拿不拿随你决定 , give的意思是把好东西塞到你手里 , 不拿就是不给面子 。


如果是“提供”的态度 , 父母不会容易触怒 。 食物提供给孩子 , 孩子可以选自己想吃的;资源提供给孩子 , 孩子可以喜欢 , 也可以不喜欢;学习指导提供给孩子 , 孩子可以选择学 , 也可以选择不学 。 在孩子面对选择的过程中 , 她的人格独立性一步步成长起来 。


父母和学校是不一样的 , 学校需要统一规则 , 因为学校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孩子 , 对秩序的需求优先级高于对每个孩子独立人格培养的优先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