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救命神器”用来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 你用吗

来源:光明日报近年来 , 关于心脏性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 , 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 数据显示 ,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 每年约有54.4万人因此离世 , 院外复苏成功率在1%以下 。今年两会上 , 如何防治心脏性猝死 , 以及被誉为“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下简称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和使用问题 , 也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 就此 , 采访人员日前专访了长期从事心脏性猝死研究和防治工作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林教授 。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AED来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人类的心脏像一台动力泵 , 把富含氧与营养的血液输送至全身每一个细胞 。 当发生心脏骤停这种致命性的心律紊乱时 , 心脏不能有效泵血 , 患者就会直面死亡的威胁 。“当心脏不能有效收缩、失去动力时 , 3~5秒就会眼前一片黑暗 , 8秒钟就会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失去意识 , 15秒钟就可能出现类似癫痫样的抽搐发作 。 ”吴林介绍说 , 如果在4分钟内周边有人能立即呼叫急救系统 ,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 , 最好借助AED这种简易除颤器进行心肺复苏 , 如此患者生存率可高达50%以上 。 “救治的时间每延误1分钟 , 生存的可能性就下降10% 。 ”他指出 , 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 , 持续4~8分钟以上即可因缺氧而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 随即很快死亡 。 即便侥幸心脏恢复跳动 , 也可能导致多器官的损伤 , 特别是脑损伤 。“一旦身边出现心脏性猝死的患者 , 一般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 , 呼叫没有反应 。 ”对此 , 吴林提出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措施——现场拨打急救电话120 , 同时对其心脏按压 , 最好是进行早期AED电除颤 , “这样可使急救成功率提高3倍” 。何为AED?吴林介绍说 , 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急救设备 , 一旦打开 , 可自动发声指导操作的流程 , 自动检测心跳 , 并在需要时自动进行除颤 , 使用非常简单方便 。 国外在心脏猝死的高发场所 , 甚至国际航班上都配置AED 。“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AED来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 而有些公共场所的AED上标注‘需要专业人员使用’是不妥当的 , 影响了对患者的抢救 , 希望从法律层面上予以纠正 。 ”吴林强调 , 如果想知道自己所在地区AED的存放地点 , 可以使用手机微信“搜一搜”功能搜索“AED导航”即可 。亟须普及AED配置并保障救人者权益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运动场所等公共场所 , 常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地带 , 配置AED可以有效提高心脏性猝死抢救的成功率 。目前 , 我国AED配置数量过少、应用更少的状况普遍存在 。 吴林坦言 , 虽然在上海、深圳、大连等地的公共场所 , AED的配置率增高明显 , 但就全国来说 , 各地公共场所配置的AED只有约2万台 , 每10万人拥有不到1台 , 远不能满足我国每10万人中超过41人发生猝死的急救需要 。 他建议 , 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并支持AED的配置工作 。据悉 , 欧美国家AED的配备数量为每10万人超过400台 , 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 , 我国香港地区为每10万人10台 。在公共场所完善AED的配置固然重要 , 但是对施救者权益的保障也不可忽视 。 吴林强调 , 应从立法上保障施救者的权益 , 豁免他们因为救人而需要承担的任何责任 , 更要从法律上避免被讹诈或带来麻烦——否则 , 即便安装再多的AED , 无人敢对猝死者施救 , 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为提高整体急救水平 , 整合呼救反应系统、加强对呼救电话的定位能力都是进行快速救治的重要措施 。 ”吴林补充 。提升公众现场急救意识和能力心脏性猝死的现场复苏成功率 , 不仅取决于医生及医疗救护人员的急救水平 , 更取决于公众 。 “尤其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认识水平、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 , 以及能否及时参与抢救并对患者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 ”吴林强调 。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后 , 目击者能够在呼救后及时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或者除颤是关键 。 “单纯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只能降低复苏成功率 , 这种现象是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意识薄弱、急救能力低下的表现 。 ”吴林指出 。目前 , 大多数人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媒体或者一些医疗机构的宣传平台 , 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演练的机会非常少 。 他建议 , 应该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急救知识 , 让急救常识成为公众的必修课 , 可以纳入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 以及警察、消防员、警卫、乘务员、营业员等重点职业的入职培训课程 , 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 , 让更多人学会急救 。吴林最后强调 , 降低心脏性猝死的最佳方式还是预防其发生 , 包括对可能发生猝死的个人进行一级预防和对心脏骤停生还者进行二级预防 。 “对有家族猝死病史或者存在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 要积极进行猝死风险评估和个体化预防、治疗 , 以便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