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鬼谷子|宋代的隐士是真的隐士吗?他们经常与朝廷互动( 三 )


就中国古代隐士的政治生活而言 , 前代学者已有一定研究 。 蒋星煜先生曾把隐士政治生活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是以在野之神应在朝之命:二是以在野之名务在朝之实:三是以在野之法求在朝之位 。 ”韩兆琦先生在《中国古代的隐士》一书中把隐士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概括为两种:“种是与现实政治不合作的 , 种是与现实政治合作的 。 同时指出 , 只有那些不与现实政治合作的隐土才算真隐士 , 才能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 。 ”“按常理来看 , 隐士是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的仕进系统 , 置身于现实功名追求之外的一个士人群体 , 他们是不应该与现实政治有联系的 。 陆游就曾说过“躬耕本是英雄事 , 老死南阳未必非” 。 但实际上 , 隐士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 特别是到了宋代 , 科举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 , 使得士人的素质普遍较高:统治者汲取唐来五代弊政 , 实行“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 , 使得士人参与政治的机会增加 。 这种转变使得隐士在宋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 。 宋代也因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历史由中古转入近代的开始 。 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年之演进 , 造极于两宋之世 。 ””我们探讨宋代隐士的政治生活 , 应把它置于宋代具体的文化上壤之中 。 王夫之的一段评论也许能给我们以启迪:
“宋之以隐士微者四:陈持、种放、魏野 , 林逋 。 夫隐 , 非漫言者 。 考其时 , 察其所以安于隐 , 则其志行可知也 。 得其行 , 求其志 , 以其志 , 定其品 , 则其胜劣固可知也 。 ”
“持之初 , 非隐者也 。 唐末丧乱 , 僭伪相仍 , 抟弃进士举 , 结豪侠子弟 , 意欲有为 。 其思复唐祚 , 与自欲争街....不瞻 , 志不遂 , 退而隐伏 , 乃测天地之机 , 为养生之术 , 以留目而见澄清之日 。 迨宋初而其术成矣 , 中国有天子 , 而志抑慰矣 , 间心云住 , 其情既定 , 未有能移之者 。 ”
“若种放 , 则风斯下矣 。 东封西祀 , 蹑履以随车尘 , 献笑益工 , 靦颜益厚;则其始授徒山中高谈名理者 , 其怀来固可知已 。 世为边将 , 不能执干戈以卫封疆 , 而托术于斯 , 以招名誉;起家阀阅 , 抑不患名不闻于黼座 , 诟卒交加 , 植根自固 , 恶足比数于士林邪!”
“魏野 , 林逋之视此 , 则超然矣 。 名已达于明主 , 而交游不结轸于公卿;迹已远于市朝 , 而讽咏且不忘于规谏 。 其义也 , 而安以无求;乐其情也 , 而顺以自适 。 教不欲施 , 非吝于正人也 , 以求己也 , 书不欲著 , 非息于考道也 , 以避名也.若是者 , 以隐始 , 以隐终 。 志之所存 , 行则赴之 , 而隐以成 。 ”.
战国鬼谷子|宋代的隐士是真的隐士吗?他们经常与朝廷互动
文章图片
从王夫之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 船山先生对陈传、魏野和林通的节操持褒扬态度 , 而对走“终南捷径”的种放持批判态度 。 我们抛开这点不说 , 船山先生的这段话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隐士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一是关心政治 , 但不与政治同流合行:二是关心政治 , 并以此作为进军仕途的手段:三是不与现实政治合作 , 醉心山水 , 隐近山林 。
第一 , 关心政治 , 但不与现实政治同流合污 。 这类隐士他们虽然自己不应征聘、不在官场 , 但他们却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积极地培养教育下一代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 《宋史.隐逸列传》中所记载的周启明和高评就属于此类隐土 。 预只明牛活于北宋初期 , 曾“四举进士皆第一 。 景德中 , 翠贤良方正科 。 既召 。 会东封毒山 。 正者读出科木因灾异访直言 , 非太平事 , 遂报罢 。 于是归 , 教弟子百余人 。 不复有出进意 , 军人称为处士 。 ”“高怿也生活在北宋初期 , 他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 筑室终实山 。 与生时的张晃、许勃号称“南山三友" 。 “及范雍建京兆府学 , 召便讲授诸生 , 席间常数十百人 。 栏租类请赐处士号 , 乃命为大理评事 , 怿固辞 。 仁宗嘉其守 , 号安素处士 。 ”这类提土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意思的的当属林逋 。 林道是北宋初期大名鼎鼎的意士 。 他稳灵于当时杭州城西西湖中的孤山上 , 曾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 他自己如此热衷于当院士 。 供却天板整励别人和自己的亲属去做官 。 “逋尝客临江 , 时李语方举进土 。 后来李诸果然在朝中当上了握有实权的三司变 。 林道一安处有要变、但他却全力培养他的侄子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 直到他考中了进士甲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