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杂志 老字号集体被网红碾压:生存难怪谁?( 二 )


除此之外 , 狗不理频频跨界 , 进行资本运作 , 但水花并不大 , 并未力缆狂澜 。 2015年 , 狗不理收购高乐雅咖啡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 , 并扬言5年开店200家 , 向星巴克宣战 。 随后 , 狗不理又跟澳大利亚益生菌菌株生产有限公司签订股权项目并购协议 , 正式进入益生菌领域 。
尽管参与资本运作的方式让狗不理每年都能交出一份“满意”的业绩答卷 , 但狗不理的数据并没有表面这般光鲜 , 其毛利率自2017年起持续下滑 , 2017年至2019年 , 狗不理食品毛利率为39.8%、39.26%、37.99% 。
狗不理除了包子 , 其他业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其金字招牌却被管理者抛之脑后 , 令人唏嘘不已 。
地方特产退潮
根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 , 我国的老字号企业从建国初期的16000余家到现在的1600余家 , 存量不足10% 。 不仅如此 , 在为数不多的幸存老字号企业中 , 仅20%能够维持生计 , 剩下的70%举步维艰 , 能够实现盈利的仅仅只有10%左右 。
在众多老字号中 , 狗不理包子路线虽然越走越偏 , 但其积极转型 , 近况差强人意 。 还有众多老字号在一片骂声当中惨淡不已 。
“鸭王”全聚德 ,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 根据其202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报告显示 , 全聚德的亏损达到了8850万元 。 全聚德的颓势并非完全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 。 早在2018年 , 全聚德营收已近乎回落至2010年(13.39亿)的水平 。
有食客坦言 , 全聚德如今的境遇完全是“自找的” , 一来食品价格太贵 , 二来服务差 , 三则食物质量下降 。
活在广州人记忆中的利华饭店也在2018年宣告关门 , 这家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广州老字号没有环境、服务可言 , 甚至还出现了天花板掉下老鼠的事件 。 一家代表整个城市味蕾的老字号竟然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做不到 , 实在令人惋惜 。
不仅仅是餐饮品牌 , 其他领域的老字号也遭遇了“滑铁卢” 。 始创于1669年的同仁堂从以“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为基础的传统制药房 , 发展成一家现代化企业 。 但这张中药行业里的金招牌 , 近年却频频被曝黑料 。 2003年 , “龙胆泻肝丸事件”震惊全国 , 数以万计的病患因服用该护肝良药后却出现了肾衰的情况 。 根据新华社当时的报道 , 全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 , 致病人数10万人 , 最后肾衰死亡 。
还有报道指出 , 一女士被同仁堂大夫的误诊 , 最终终止了妊娠 。 最后坐诊的大夫竟消失的无影无踪 。
“王麻子”剪刀曾名扬四海 , 但企业机制、管理方式、产品开发等原因最终走下圣坛 , 最终在2003年初 , 始创于1651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 。
老字号妄想依靠情怀牌 , 倚老卖老 , 在这个网红品牌不断涌现的时代明显是行不通的 。
尽管网红品牌没有数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口碑积累 , 有聪明的品牌创始人借风驶船 , 依托地方特色世代流传下来的名声 , 再加上些许的噱头 , 一个全新的网红品牌就这样顺利“出道” 。
“太二”酸菜鱼就是其中魔幻的存在 。 一家广州公司 , 却以川菜经典酸菜鱼为招牌 , 上菜时服务员又统一操着一口京腔大声说“吃鱼的快乐” 。 太二不管天南地北 , 各种混搭 , 却一路向好 。 今年 , 太二母公司九毛九登陆港股 , 成功上市 。
老字号变身网红
一家靠混搭出圈、脱离地方的网红品牌成功上市 , 而狗不理包子这样的百年老店却退市了 , 这个世界真的太过疯狂 ,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少老字号餐饮店的口味已经被奉为当地经典 , 在其“招摇过市”的百年里 , 涌现了太多的模仿者与创新者 , 最后导致该老字号的产品显得中规中矩 。 相反 , 不断涌现出的新品牌或立志于在产品上“求新” , 或在服务、环境上做到高端 。
正是这样的新鲜感诱惑着好奇的消费者不断前往网红品牌店打卡 , 相反 , 束手束脚、中规中矩、在新时代中定位不伦不类的老字号被年轻人忘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