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韩文公祠是潮州地区重要的文化坐标 , 为宋代潮州通判陈佐尧创建 , 元祐五年知州王涤重修 , 并托苏轼写下了传世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 。 淳熙十六年 , 知州丁允元将韩祠迁自东山 , 至今历八百年无他徙(曾楚楠《韩愈在潮州》) 。 韩文公祠历代有多次修缮 ,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光绪十三年 , 至今韩祠的主体建筑 , 便是保持了当时的规模和布局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韩愈与潮州的渊源元和十四年(819年) , 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 , 几乎被杀 , 后因裴度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 。 经过两个月的颠簸 , 韩愈到达当时偏远落后、文教不兴的潮州 。韩愈上任后立即视察农业生产 , 释放豪强掠取的奴婢 , 建立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 。 八个月后 , 韩愈调离潮州 , 韩愈治潮时间虽短 , 却影响潮州千年 。 他驱鳄释奴 , 兴教延学 , 潮州从此文风兴盛 , 人才辈出 。韩文公祠是为纪念韩愈而建 , 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 韩祠广场放着一本翻开的大书 , 由白石雕刻而成 , 上刻韩愈《劝学解》中的名言:“业精于勤 , 荒于嬉;行成于思 , 毁于随” 。 走上斜坡是韩祠正门 , 由一座高大的牌坊构成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从韩祠正门进去是条石板路 , 路的尽头有51级台阶与半山腰的祠堂相连 , 韩愈到潮州时的年龄正是51岁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主祠堂内供韩愈及侍从李万和张千的塑像 , 四壁上有历代文人名士所留的碑刻40面 , 皆是写韩愈治潮、韩祠以及歌颂韩愈的诗文 。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 , 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 , 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 , 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 , 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祠分前后两进 , 后进比前进高2.5米 , 两侧由通廊连接 。 主体建筑大殿 , 单檐歇山顶 , 嵌瓷纹饰屋脊 , 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 。 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 肃穆端庄 , 融合了潮式、广式的建筑风格 。天水园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天水园中的"韩公别赵子"雕像 , 两米多高 。 赵德 , 韩愈好友、海阳进士、唐宋潮州八贤之一 。 韩愈赞赏赵德“沉雅专静 , 颇通经 , 有文章 , 能知先王之道 , 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子 , 可以为师矣 。 ”因而推荐赵德为潮州摄海阳县尉 , 在韩愈被调离潮州时 , 赵德前来送别 , 二人恩义难舍 , 依依惜别 。侍郎阁祠堂后面是侍郎阁 , 影壁上题“吾潮导师”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1988年 , 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 , 人称“韩侍郎”) , 占地328平方米 , 系双层垂檐建筑 。 其下层为展览厅 , 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 , 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侍郎阁前韩文公的半身雕像正面对古城 , 好像一直在关注着潮州 , 从未离开过 。侍郎阁前远眺潮州城 , 韩江、广济桥、城楼等景色尽收眼底 。在潮州人心中 , 韩愈的地位无人可代 , 他们改鳄江为韩江 , 东山为韩山 , 正是“半城江山皆姓韩” 。


    推荐阅读